飲水思源不忘祖根李氏后人傳承發揚家族文化
摘要: 晚報首席記者 高琳琳實習生 王 壯多年來,李偉一直默默收集家族姓氏的相關文化,他還曾到山西省洪洞縣尋親,希望多年后族人擁有一本完整的族譜。昨日上午,記者在市風光路
晚報首席記者 高琳琳
實習生 王 壯
多年來,李偉一直默默收集家族姓氏的相關文化,他還曾到山西省洪洞縣尋親,希望多年后族人擁有一本完整的族譜。昨日上午,記者在市風光路南段機械廠家屬院附近見到李偉,聽他講述了這么多年在尋根問祖道路上發生的故事。
收集家族故事
今年45歲的李偉是生意人,雖然平時很忙碌,但一有時間他就收集整理自己家族的故事。“小時候經常聽我爺爺說,我們老家在山西省洪洞縣,是從大槐樹遷移過來的。”李偉稱,從小他就有一個心愿,就是回老家看一看那棵槐樹。
長大后,李偉才知道山西洪洞縣大槐樹承載了許多當年移民在外子子孫孫的家園夢想。在山東、河南、河北、安徽……乃至大半個中國,都流傳著這樣一首歌謠:“問我祖先在何處,山西洪洞大槐樹。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樹下老鴰窩。”李偉的爺爺教他唱過這首歌謠,說他們李家在山西洪洞縣老鴰窩底下。
上初中時,李偉在一位曾爺爺家看到一本族譜,上面記載著當年李家人從山西洪洞縣遷移到河南的過程,其中還有幾位祖輩走上仕途,為李家光宗耀祖。李偉依稀記得,爺爺輩曾有人參加過革命,最后犧牲在戰場上。
“那位曾爺爺早年去世了,我曾尋找過那本族譜,一直沒有找到,估計是搬家時弄丟了。”李偉說,產生收集整理家族故事的想法源于一次出差。當時,他在火車上遇到一位老大哥,雙方聊天時向他講述了家族歷史,還拿出一本族譜讓他看。回到家后,李偉便想重新修訂族譜。
探尋姓氏起源
李偉告訴記者,據史料記載,從洪武初年至永樂十五年,50余年間組織了8次大規模的移民活動,涉及18個省490多個縣市的822個姓氏。山西是人口稠密之處,而當時的洪洞縣又是晉南最大、人口最多的縣,民眾外移自然首當其沖。
成批遷出的山西人,在太行山外生根發芽、開枝散葉,使中原大地又一次從“白骨露于野,千里無雞鳴”的荒蕪中走出,炊煙再起,機杼重聞,譜寫下民族瓜瓞綿延的篇章。
查詢了許多資料后李偉認為,移民不限于洪洞,不止于明初,遷徙是個永恒的主題,無時無地不在進行。同時,他想起一位詩人的詩句:“小時候,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
李偉說,他喜歡的作家席慕蓉曾寫道:“故鄉的歌是一支清遠的笛,總在有月亮的晚上響起。故鄉的面貌卻是一種模糊的悵惘,仿佛霧里的揮手別離。離別后,鄉愁是一棵沒有年輪的樹,永不老去。”至今,李偉對這段話記憶猶新。李偉說,他準備把這段話用在自己整理的李氏族譜里,提醒族人傳承姓氏文化,勿忘先祖。
外出尋根問祖
事隔多年,李家的老輩人大都已去世,增加了修訂族譜的難度。李偉沒有退縮,他詢問在世的長輩,然后查詢相關資料。
李偉說,洪洞縣大槐樹被稱為我國移民史上輻射范圍最廣、影響最大的移民發源地。明代洪洞大槐樹移民現分布在18個省(區、市)的536個縣及海外。究竟有多少傳人,現在很難說清楚。洪洞大槐樹尋根祭祖園里,安放著遷民姓氏牌位1000多個。
為了尋找姓氏起源,4年前,李偉一個人踏上尋親之路,到老家山西省洪洞縣尋找那棵讓人記憶了一輩子的大槐樹。
“那一刻我太激動了。那次的大槐樹尋根之行讓我傳承崇宗敬祖、追本溯源的使命感和責任感油然而生。”李偉激動地說,當時他看到一些其他姓氏的族人在洪洞大槐樹舉行祭祖大典。大槐樹濃厚的根祖文化讓人心潮澎湃,激動之情難以用語言表達。
那次尋根問祖讓李偉感受到中華民族飲水思源、不忘祖根的精神,了解到源遠流長的移民歷史,也堅定了他繼承和發揚根祖文化、祭祀文化的決心,讓這種祖根情誼一直延續下去。
“有了信心就有了決心,相信在眾人的努力下,我們一定會完成修訂族譜的重任。”李偉說。
責任編輯:db
(原標題:駐馬店網)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