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青豪 青是我的姓”
摘要:□晚報記者 王瑩 文/圖青豪是名80后。每次介紹自己時,他的姓氏總會受到別人的關注。他說除在家門口外,從來沒有遇到過同姓人。據查詢,不但青姓人罕見,而且關于青姓的
□晚報記者 王瑩 文/圖
青豪是名80后。每次介紹自己時,他的姓氏總會受到別人的關注。他說除在家門口外,從來沒有遇到過同姓人。據查詢,不但青姓人罕見,而且關于青姓的記載資料也甚少。
青豪
走南闖北沒遇過同姓人
青豪在市區做醫藥代理,老家在驛城區順河鄉小青莊。“我們那里有三個青莊,分別是大青莊、小青莊、東青莊,這三個村莊都有姓青的,最多的要屬小青莊,小青莊的青姓人占90%。不過,聽老輩人講,我們這三個村的青姓人是同一個老祖宗。這三個村莊也是三個青姓兄弟搬遷到此的。”12月18日,記者聯系上青豪時,正在忙碌的他放下手頭的活兒,接受了記者的采訪。
“在外跑業務那幾年,雖然結識了不少好朋友,但是從來沒有碰到過家族之外的同姓人。”青豪告訴記者,上小學的時候倒不覺得自己的姓有什么特殊,到了中學、大學,特別是工作以后,從來沒有遇到過同姓人。畢業后的青豪曾在廣州工作過幾年,同事們對他很熱情,都喜歡叫他小青。
積累了不少經驗的青豪如今已做了兩年的醫藥代理,由于性格爽快,人實在,生意做得有聲有色。老家的房子拆遷后,他在市前進路的鵬宇新城買套房子,和父母同住。青豪有一對兒女,女兒叫思彤,兒子叫渤苒。
“青姓是少見的姓,卻是個古老的姓。網上有專門以青姓取名的詞條,給孩子起名字的時候,我是查了再查,篩選一遍又一遍,才給孩子找到這兩個名字。”青豪是個有愛的父親,工作之外,他把時間都用在陪伴孩子上。
青豪的女兒思彤今年7歲,是駐馬店回族小學二年級的一名學生,也是天中晚報的小記者。思彤和他很親近,每天都會把在學校發生的事情第一個告訴青豪,但凡學校有什么親子活動,思彤也總是愛讓青豪參加。
青姓的起源有兩種說法
“原來向客戶介紹自己時,我說我叫青豪,對方大多會再問一句,你姓什么。我只能再給他詳細介紹一下。現在不等對方問,我就先來個完整的自我介紹:我叫青豪,青是我的姓,豪是我的名。”青豪說,如今他只要外出一定會帶上身份證,一旦比畫不清或者對方不相信,就讓證件說話。罕見姓氏給青豪日常生活帶來不少小插曲,印象最深的是在進行證件核驗時,自己所花的時間總要比別人多。
“住賓館時只要我掏出身份證,服務員總會很疑惑地多看上眼,然后不停地問這個姓是真的嗎,甚至還會喊上幾個人竊竊私語一番。”青豪說,次數多了自己也就習慣了,甚至會將這當成有趣的場景。
不過,最讓青豪津津樂道的,是他聽說的一個關于叫“青穩”的名字的故事。“罕見的姓再加上新奇的名,自然‘笑’果很好。”青豪說,家中大人起名時原本是希望青穩一生穩穩當當,沒想到與“親吻”諧音。
“青穩只要向別人介紹自己的名字時,對方第一反應就是別開玩笑,要不就是樂不可支。而在面對女士時,青穩更是小心翼翼,將名和姓分開慢慢說,生怕說快了對方一時沒有聽清,誤以為他在要求‘親吻’。”
據記載,青姓的起源有兩種說法。一說,齊太公之后有青氏,或說是青陽氏之后。
青姓來源的另一個說法是,青姓起源于元代,先祖為鐵木真的后裔,當時家族人丁興旺,但并不姓青,原姓孛兒只斤。一門有九子一女,九子和女婿皆中狀元,號稱九子十狀元。后來得罪了皇帝,被滿門抄斬,逃出了三子。他們逃到一條河邊,決定隱名改姓。在還沒決定改成什么姓的時候,抓到了一條魚,于是將魚用河水煮來吃,被一個漁民看到,說你們的清燉魚還可以,這樣提醒了他們,于是取了諧音,分別改姓青、鄧、余。因此三姓后世都知道,青、鄧、余是一家。現在青姓多在四川成都以南,鄧姓集中在四川廣元一帶,而余姓比較分散。
“為自己是青姓人感到自豪”
“給孩子起名字那陣子,由于經常在網上看,我發現了一些標著‘青姓留言本匯總’的詞條,點開發現,原來天下青姓是一家啊。”青豪一邊說話一邊點開手機讓記者看。“你看這條,說的不就是我們那兒嗎?”青豪指著一條“我是河南駐馬店的,俺這一片有三個青莊,從山西洪桐大槐樹下移民到這的。弟兄仨隔二三里,分別是大青莊、東青莊、小青莊,總人數近千”的留言對記者說。
記者看到,這個“青姓留言本匯總”里有很多留言:“我姓青,我是紹字輩的”“我姓青,四川射洪人,我們那里叫青家灣”“我姓青,東北的,這邊本家很少,我知道的只有我的親戚,而且沒見過族譜什么的”“我是四川平昌的。我是呈字輩的,下面有祥、萬、國、朝、陽,其他不記得了”“我姓青,老家在南充嘉陵區,我叫青馨”“我是四川南充市嘉陵區(原南充縣)龍蟠鎮(原名蟠龍鎮)人,現居重慶。青姓來源,據我的兄長在清華大學圖書館的考證有兩種說法:一是蒙古黃金家族成吉思汗后裔,元朝覆滅時為避災改姓青,青姓為蒙古貴族姓氏的漢語譯音,呼和浩特原名就是青城。還有一種說法是古時有一宰相姓蘭,后得罪皇帝為躲避滅族后人改姓青,取義青出于藍而勝于藍。不過學者觀點更傾向于青姓為成吉思汗后裔”……
“看到這些天南海北的青姓人真摯的留言,我很感動。我覺得不管我們三個青莊的人是不是一個祖宗,天南海北尋根的青姓人是不是一家,青姓來源是誰,我都覺得,天下青姓是一家人。”青豪感慨地告訴記者,“自己的姓雖然讓我感到與眾不同,但從沒感到一絲寂寞。我為自己是青姓人感到自豪。”
青姓名人青文勝
青姓名人中,青文勝的事跡尤其感人。青文勝(1359~1391年),字質夫,四川夔州人。明洪武十九年以貢生起為湖南龍陽縣典史。“擊鼓鳴冤天下聞,為民請命舍百身。典史投繯自盡日,拼將丹碧拯蒼生。”這是民間流傳的詩句,說的就是青文勝為民請命、慨然獻身的事。
如今的常德市漢壽縣龍陽鎮寶塔河村,坐落著一個始建于明代洪武二十四年,由當時皇帝朱元璋下旨修建的大墓。此墓距今已有600多年的歷史,墓主人名叫青文勝,洪武年間任龍陽縣(今漢壽縣)典吏,這在當時是一個很小的官。但是他死后,卻得到了朱元璋的親筆詔書封賞和御葬,并為他樹碑立傳。故事是這樣的:據史書記載,洪武二十四年龍陽縣發大水,稻田里顆粒無收,餓死、淹死以及瘟疫致死的人不計其數,而老百姓卻遲遲得不到救濟。當時真可以稱水深火熱、民不聊生。眼看著幸存的百姓也要活不下去了,青文勝千里迢迢只身一人來到都城南京,想面見皇帝朱元璋,說明情況申請賑濟,卻因官微身賤被宮門衛士一次次拒之門外。無奈之下他決心以死來呈報奏章。一天午夜后,青文勝自縊于皇宮的登聞鼓樓下,時年32歲。得知消息的朱元璋為他的勇氣深深感動,馬上派人實地督察,核實消息,隨后向百姓發放救濟,并下詔永遠減免龍陽年賦二萬四千石(相當于全縣賦稅的五分之三)。以死相諫的青文勝被追封為“惠烈公”,朱元璋親自撫慰御葬他于漢壽縣珠木山鄉,并派專人給他修了一座規格很高的墓。
由于年代久遠,當時的墓碑以及一些石制構件已不知去向。現在我們看到的墓塋經過了后人的修復,占地2000平方米。墓碑是清康熙十八年當地政府所立,刻有“大明洪武二十四年奉旨御葬青惠烈公之墓”碑文。這塊墓碑的旁邊還立有民國第一任總理熊希齡撰文銘刻的頌德碑,碑文用工整秀麗的行書刻就。在大墓的花崗巖護欄外面,還有兩塊與此有關的石碑,一塊是青文勝后人所立的衣著明代官服的青文勝像,另一塊銘刻著青文勝當時給朱元璋的奏章。
責任編輯:fl
(原標題:駐馬店網)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