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憶中的糧票
摘要: 晚報首席記者 高琳琳實習生 王 壯糧票(資料圖)“昨天看到單位許多年輕人在網上選購物品,既方便又快捷,感嘆起當年物資的匱乏。”昨日上午,市民李玉梅提起當
晚報首席記者 高琳琳
實習生 王 壯
糧票(資料圖)
“昨天看到單位許多年輕人在網上選購物品,既方便又快捷,感嘆起當年物資的匱乏。”昨日上午,市民李玉梅提起當年自己偷拿家中糧票換物品的事,忍不住笑起來。她說,估計和她年齡相仿的市民都有相同的經歷。
糧票記憶
今年47歲的李玉梅出生于上個世紀70年代初,當時父親在糧食系統上班,母親在家門口做手工貼補家用。
李玉梅說,那個年代,任何商品皆憑票購買。對于上個世紀60年代、70年代出生的人來說,那些票證再熟悉不過了,有在縣市使用的,有在省內使用的,還有全國通用的。現在看起來十分普通的票證,當時卻很有用,去飯館買碗面條、買個包子、吃根油條,都必須使用糧票。
“那時候糧店是好單位。”李玉梅回憶,有時候大人去外地,必須開證明去糧食部門換全國通用的糧票,才能在外面吃上飯。
小時候,李玉梅經常到父親工作的糧店玩。一排平房,店內左側是一排米面柜臺,柜臺上擺有秤盤,柜臺下裝著接糧的漏斗,右側是花生米等雜糧柜臺。當時,糧店是僅次于電影院的熱鬧場所。
偷票趣事
“上個世紀80年代初取消了布票,90年代初取消了糧票。”李玉梅告訴記者,取消糧票前,每逢周末或月底,糧店門前總排起長長的隊伍。家中有小孩的,往往打發孩子來排隊。快排到時,大人拎著面袋趕來。
上個世紀80年代,城鎮居民遷戶口時,有一個特殊的關系叫“糧食關系”。“糧食關系”最終會落到具體糧店,關系人只能在限定的糧店購糧。對于擁有城鎮戶口的居民來說,“糧食關系”與城鎮戶口同等重要。倘若居民想到另外一個城市工作,除辦理戶口遷移手續外,還必須轉移“糧食關系”。
糧票對于居民的生活十分重要,同時也能換錢。
有一次,李玉梅拿了家中一斤糧票到街上換了些糖,心中那種得意不亞于現在搶到大紅包的感覺。幾天后,李玉梅發現父母沒在意,又偷偷拿了幾斤糧票。“最后,細心的母親發現家里的糧票不夠用,詢問我們幾個才發現我的劣跡。”李玉梅說,因為糧票對每個家庭都十分重要,為此她被母親教訓一頓。
“那個年代,一方面源自節儉的傳統和對饑餓的恐慌,另一方面因為限量供應的政策。在那個糧食市場尚未開放的年代,人們只能用糧票換購定量的糧食。”李玉梅感慨。
幸福回憶
李玉梅告訴記者,那個年代,票證的種類五花八門,涉及各個領域。隨著改革開放,計劃經濟轉變成市場經濟,這些票證不再流通了,市民的生活條件越來越好了。隨著“綠色食品”理念的形成,人們的消費觀念變了,從最初的吃得飽,到后來的吃得好,現在已經開始要求吃得安全、吃得營養。
在李玉梅的記憶中,上個世紀80年代初期,想吃一次魚或者糖果,只能等到春節。那時,食品供應點前總是排起長龍。因為憑票供應,所以人人有份。對于買到手的魚和糖果,大家都會當作寶貝一樣珍藏起來,用來款待客人。
“雖然現在我們購物方便,什么也不缺,但是很懷念當年的生活,這就是物以稀為貴最好的解釋吧。”李玉梅說,她很懷念過去的時光,就像那些工匠一樣,他們懷念的是曾經的輝煌。這些曾經在人們生活中駐足的事物,雖然會被忘記,但會時常想起。
責任編輯:db
(原標題:駐馬店網)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