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機遇,中國氚科技需迎頭趕上
摘要:原標題:抓住機遇,中國氚科技需迎頭趕上 “隨著民用核聚變能源技術的發(fā)展,現有的氚科技水平,已無法滿足未來聚變堆開展大規(guī)模操作的應用需求,必須發(fā)展與之相適應
“隨著民用核聚變能源技術的發(fā)展,現有的氚科技水平,已無法滿足未來聚變堆開展大規(guī)模操作的應用需求,必須發(fā)展與之相適應的氚科學與技術。”
今年是國務院批準設立“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計劃專項”、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通過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計劃及ITER組織正式成立三個重大事件十年的里程碑年。我國核物理專家彭先覺院士在11月23日至24日召開的香山科學會議上,發(fā)出如此呼吁。
核聚變研究已向能源堆方向發(fā)展
氚,是一種具有放射性的氫同位素,可與氫的另一種同位素氘發(fā)生核聚變反應,并產生大量能源。這是目前地球上最容易實現的核聚變反應。相比核裂變,這種核聚變能源更為清潔安全。
“在氘—氚核聚變反應中,氘為天然存在的穩(wěn)定核素,儲量豐富且易于提取;而氚為人造核素,必須使用專門技術獲取。”科技部ITER執(zhí)行中心潘傳紅研究員介紹,這就使相關氚科學與技術成為開發(fā)核聚變能源進程中必須掌握的核心技術。
ITER的基本原理也是氘—氚核聚變反應。這項計劃由中、歐、日、韓、俄、美、印等多個國家和地區(qū)共同參與,是我國迄今參與的規(guī)模最大的國際科技合作計劃。
彭先覺介紹,以參加ITER計劃為契機,2008年我國啟動了ITER計劃專項國內配套研究工作。其中包括中國磁約束聚變工程實驗堆(CFETR)的概念設計研究。
“ITER的建造說明核聚變研究正向核聚變能源堆的方向發(fā)展,而聚變能源堆的建設和運行必須得到氚科學技術的大力支持,同時也對氚科學技術提出重大挑戰(zhàn)。”中國科學院等離子體物理研究所萬元熙院士說。
材料、器件和設備仍是短板
“最大的機遇和挑戰(zhàn),就是對氚的操作從克量級跨越式上升到公斤量級。”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研究員蒙大橋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采訪時說。
蒙大橋解釋,未來ITER開始運行后,氘氚等離子體將會在溫度高達1億攝氏度的反應器中燃燒。要保證這個“人造太陽”不熄火,需要大約3公斤的氚在復雜的管路中不斷循環(huán),而以往大多以克為單位,甚至以居里(相當于萬分之一克)為單位。
“同時處理這么多的氚,會涉及眾多科學技術問題。”蒙大橋說,比如需要提高對氚的處理效率,因為處理慢意味著管路中將滯留更多的氚。另外,聚變裝置中極端高溫、高輻照,材料的原有性能容易失效,而氚又十分容易滲透,這也對涉氚材料和設備提出極其苛刻的要求。
彭先覺介紹,目前我國氚科學技術雖在某些方面取得可喜進展,但整體上與歐、美、日仍存在明顯差距。例如,仍缺乏數百克甚至公斤級氚操作的工程可行性驗證試驗。而且由于基礎薄弱,國內涉氚材料、器件和設備的研發(fā)能力仍是短板。
“中國應以ITER的建設和CFETR的規(guī)劃作為重大工程牽引,帶動氚的處理工藝,涉氚材料和設備,氚的分析、測量和監(jiān)測等一系列氚科學技術的發(fā)展。”蒙大橋說,與此同時還可以圍繞氚的排放、氚的安全操作等制定相應的規(guī)范和標準。
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材料研究所所長羅文華研究員也呼吁,國內相關科研院所、高校和企業(yè)應廣泛聯合,進一步對聚變堆氘氚燃料循環(huán)所涉及的技術和工程問題開展系統(tǒng)、深入、全面的研究,以支撐我國聚變能的跨越式發(fā)展。(科技日報北京11月26日電)
責任編輯:fl
(原標題:科技日報)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fā)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yè)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yè)(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fā)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