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陽七旬老人癡迷石刻60余載
摘要: 開封翰園、洛陽白馬寺留下他的雕刻作品正陽七旬老人癡迷石刻60余載被譽為“天中秦鐵筆”晚報首席記者 李玉榮 文/圖秦忠信正在雕刻石獅子。11月15日7時許,正陽縣
開封翰園、洛陽白馬寺留下他的雕刻作品
正陽七旬老人癡迷石刻60余載
被譽為“天中秦鐵筆”
晚報首席記者 李玉榮 文/圖
秦忠信正在雕刻石獅子。
11月15日7時許,正陽縣城東關的秦忠信開始忙碌起來,一把刻刀,一塊石頭,刀鋒過處,石面上刻下一行文字……忙碌一陣子后,秦忠信端詳石刻良久,嘴角露出滿意的笑容。
今年77歲的秦忠信15歲學習雕刻技術,60多年堅持不懈,雕刻作品上萬件。他說:“只要我還能動,我就不會放下手中的刻刀。”
世代相傳
初見秦忠信,他正趴在一塊石板上雕刻。令人詫異的是,他可以輕松將一塊重四五十公斤的石板搬上工作臺。
“我對石刻有著難以割舍的感情。”秦忠信說,他的老家在商丘市寧陵縣,祖輩都是石匠。他從小就接觸石刻,對石刻產生了濃厚的興趣,15歲開始跟隨父親學習雕刻技術。
“17歲那年,由于家里窮,我就帶上一把刻刀一路要飯來到了正陽縣。”秦忠信說,他誠實守信,鍛磨技術好,受到歡迎。后來,經人介紹,他在正陽縣成了家。
“當時,條件簡陋,工具落后,石刻全部是手工。”秦忠信說,雕刻前要先把石板面反復打磨光滑后才能上漆,在上面寫好字,然后用釬子、錘子雕刻,雕刻一塊石碑從打磨到刻好需要五至七天時間。
“這就是我當年雕刻的石碑。”在該縣東關的漢石闕旁,秦忠信指著一塊石碑自豪地說,那是1963年,縣里專門請他刻的碑文。
成績斐然
“這是我在開封翰園碑林雕刻的碑文照片。”秦忠信拿出一沓照片讓記者看。秦忠信說,為提高雕刻技藝,上世紀60年代,他到開封翰園碑林拜石刻名師李公濤先生為師,先后跟隨李公濤到開封大相國寺雕刻過佛像、獅子,到洛陽白馬寺雕刻過浮雕群像。
“現在到翰園碑林,還可以找到我雕刻的多塊石碑。”秦忠信說,為了建碑林,當時,他們一幫人相當苦,管飯吃,沒有工資,在那兒干了5年后,為了養家糊口他不得不離開。
到了上世紀80年代,翰園碑林交給國家管理,李公濤先生就給秦忠信打電話說,條件好轉,有工資了,讓他回翰園碑林工作。這次,他到翰園碑林干了6年多才回正陽。
“楊靖宇將軍紀念館內的200多塊碑都是我刻的。”秦忠信一臉自豪地說,當時接到這個任務,想到自己能為民族英雄刻碑,心里很自豪。他每刻一筆都非常認真,常常加班加點進行琢磨、雕刻。雕刻楊靖宇將軍紀念館石碑成了他一生的榮耀。
雕刻上萬件作品
無論是開封大相國寺、翰園碑林,還是洛陽白馬寺、楊靖宇將軍紀念館,都留下了秦忠信老人的雕刻作品。他也因此被人們譽為“天中秦鐵筆”。
在秦忠信的院里,記者看到,他雕刻的仿古作品古樸典雅、栩栩如生,現代作品清新自然、意境幽深。他雕刻的滾龍柱、龍鳳帽頭、雙龍帽頭、八仙過海、獅子浮雕等石刻深受群眾歡迎。60多年來,秦忠信雕刻作品上萬件。
“這種手藝不能丟,我要一直傳承下去。”秦忠信說,他陪伴石刻大半生,夢中還在雕刻。為了把這一傳統技藝傳承下去,他把親人劉麗、秦反修、秦寧波、秦瑜等收為學徒。在秦忠信的言傳身教下,徒弟們都掌握了雕刻技能。
責任編輯:db
(原標題:駐馬店網)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