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孩子病”,從小就得防
摘要:摒棄攀比心理 培養感恩之心“富孩子病”,從小就得防 福建閩江學院心理健康教育中心 廖友國最近,英國《金融時報》一篇“富孩子病”的文章指出,&ldqu
摒棄攀比心理 培養感恩之心
“富孩子病”,從小就得防
福建閩江學院心理健康教育中心 廖友國
最近,英國《金融時報》一篇“富孩子病”的文章指出,“富孩子病”的早期癥狀包括花父母錢理所當然的心態、花錢無節制、有錢必花光的行為習慣,危險的是這些年輕人上大學后,癥狀更加嚴重,如果放任不管,這種社會病會讓人在財務上陷入災難。
中小學生花錢雇同學背書包寫作業、揮霍父母血汗錢為網紅女主播打賞的報道屢見不鮮;一些父母經常抱怨,出門在外讀大學的子女平時不聯系,一聯系就是開口要錢;有些年輕人主動放棄就業,專職在家依靠父母……以上種種現象,無不是“富孩子病”流行的典型反映。
“富孩子病”不是家庭優渥孩子的專利,家境不好的孩子身上同樣存在。相當數量的中國家長堅持認為,對孩子物質需求千方百計地滿足是表達愛的最好方式,對于孩子的要求往往來者不拒,助長了孩子“伸手要錢”的行為和不勞而獲的懶人心態。在物質至上的社會價值導向下,年輕人乃至家長自身在消費方面也深受攀比消費與從眾心理的裹挾,年輕人對金錢的價值和獲取金錢的艱辛過程缺乏深刻理解,外加在線消費支付的便捷性,都極大刺激了當代年輕人的金錢需求。
解決“富孩子病”,首先要抓好家庭教育的源頭。家長應充分重視孩子的心理建設,在滿足孩子吃穿住用行物質需求的同時,自覺摒棄攀比心理,更多以真善美的標準評價人事物,注重給予孩子充足的陪伴、交流與鼓勵,努力培養孩子豐富的內心世界與健康的價值體系,逐步獲得不依賴于外在物質標準的安全感和自我接納。其次,從小培養孩子的感恩之心,養成對師長及親朋好友的物質饋贈與支持幫助表達謝意的習慣,理解自身所獲得的東西并非理所當然。支持孩子多參與力所能及的公益志愿活動,扶危濟困,回饋社會,從中體驗人世間遠高于金錢的珍貴價值。同時,在孩子成長過程中,努力拓展生活空間,創造職業體驗機會,鼓勵年輕人特別是大學生適當兼職,體驗賺錢的不易,更加理解金錢的價值,懂得體諒父母,自覺樹立理性消費的意識。
責任編輯:yss
(原標題:人民網-生命時報)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