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外史》的藝術成就
摘要:諷刺藝術。《儒林外史》的諷刺藝術正是體現了魯迅所說的“諷刺的生命是真實”、“非寫實決不能成為所謂諷刺”的精神。小說中許多人物原型、許多人情世
諷刺藝術。《儒林外史》的諷刺藝術正是體現了魯迅所說的“諷刺的生命是真實”、“非寫實決不能成為所謂諷刺”的精神。小說中許多人物原型、許多人情世態,都是當時社會上司空見慣的。作者加以典型的概括,從而顯露出幽默的諷刺鋒芒。取得強烈的諷刺藝術效果,從而更真實地暴露了問題的本質,起著深刻的批判作用。同時,針對不同人物作不同程度、不同方式的諷刺。總之,《儒林外史》運用把相互矛盾的事物放在一起,突出它不合理的諷刺手法,其諷刺藝術不僅分寸掌握恰當,而且能將矛頭直接指向罪惡的社會制度,而不是人身攻擊。它體現了現實主義諷刺藝術的高度成就。
語言藝術。《儒林外史》語言特點是準確、洗煉而富于形象性。常以三言兩語,使人物“窮形盡相”。如第二回中寫夏總甲“兩只紅眼邊,一副鍋鐵臉,幾根黃胡子,歪戴著瓦楞帽,身上青布衣服就如油簍一般,手里拿著一根趕驢的鞭子,走進門來;和眾人拱一拱手,一屁股就坐在上席”。這樣,一個自高自大的小土豪形象就活現在面前。吳敬梓學習運用人民群眾的口語相當成功,對話中有時引用諺語、歇后語,也能恰切自然。
結構藝術。《儒林外史》的結構,正如魯迅言“雖云長篇,頗同短制”。全書沒有一線到底的人物和情節,而以同一主題貫串全書。有時這一回的主要人物到下一回就退居次要。“事與其來俱起,事與其去俱迄”。這種獨特形式主要還是出于作者的藝術構思。全書以反對科舉制度為主干,通過這一點,運用自如地安排各類人物和故事,從而達到較廣泛地反映社會生活的目的。因此,盡管這種結構形式難免有些松懈,但對它所反映的特定內容來說是和諧的。
《儒林外史》所達到高度的思想藝術成就,使它在當時就產生了很大的影響。晚清譴責小說《官場現形記》等顯然是受了《儒林外史》諷刺藝術的影響,并在結構上也有所模仿。魯迅極其推崇《儒林外史》,他的文學傳統特別在諷刺手法的運用上,和《儒林外史》也有一定的關系。
(新源)
責任編輯:fl
(原標題:駐馬店網)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