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收藏愛好者的建館夢
摘要:□晚報記者 王瑩 文/圖 許鋼 許鋼的藏品。早已不見的石磨、耬、石磙等農耕工具,房墻上掛著牛索頭、馬燈,窗臺上擺著很多農家舊餐具,木制、竹編、鐵鑄、石鑿&hell
□晚報記者 王瑩 文/圖
許鋼
許鋼的藏品。
早已不見的石磨、耬、石磙等農耕工具,房墻上掛著牛索頭、馬燈,窗臺上擺著很多農家舊餐具,木制、竹編、鐵鑄、石鑿……9月18日,在市汝河大道與白橋路交叉口燒山村陳莊,記者看到43歲的村民許鋼專門騰出的7間民房里放置著他收來的藏品,讓人大飽眼福。
許鋼的藏品種類繁多,應有盡有,囊括了陶器、銅器、木器及書畫、文具、錢幣、票據等幾十大類生產用品、生活用品。“只要是已經被時代淘汰的東西,不論它的年代是否久遠,不管它的價值大小,我都會收藏,因為我收藏的不單是物品,更是歷史。”許鋼告訴記者,他搞收藏不是為了賺錢,他最大的愿望是開一家展覽館,“希望每個到我這里來參觀的朋友,都可以通過不同的藏品,去了解那個時代人們的生活習慣和感情世界。”
收藏的是一份感情
“我就是喜歡老物件。”許鋼說,他是一名普通的農民,平時帶著一幫兄弟搞建筑。手里有些積蓄后,自幼喜好傳統文化的許鋼便開始搞收藏。許鋼對記者說,從開始收藏到現在,他就賣過一次收藏品,很多人都不理解他為什么要收藏這么多東西。因為搞收藏,既辛苦又不賺錢,何苦呢?但他就是樂在其中,他說,他收藏的是一份感情。
許鋼生性豪爽、古道熱腸。他常掛在嘴邊的一句俗語是“不要計較得失,人活著得存人氣”。為了淘到老物件,他走遍了駐馬店的每一個村莊。
“我的收藏最先是從實用器具開始的。因為我對農業和工業文化最感興趣,譬如:家具及承載古代農耕文化和工業文明的各種生產器具。”許鋼對記者說,隨著自己的知識不斷豐富,認識的業界朋友越來越多,才逐步把自己的收藏視野拓展到其他領域。談到收藏,許鋼說一開始他收集石磨、郵票,后來慢慢發展到收集毛主席像章、毛主席木版畫等紅色系列。再后來字畫、家具、錢幣等,都成了他收藏的對象。
把老物件留下來
去年春天,許鋼在一戶農家院的柴火堆里看到了一個傳統耕地時掛在牛脖子上的牛索頭。這家主人說:“如今種地用不著這老古董了,家人便把它扔那兒了。”許鋼聽了直嘆氣?;丶液?,那個破舊的牛索頭總是浮現在許鋼的眼前。許鋼的想法很單純,他希望把老物件留下來,讓子孫們看看,不管科技再怎么發展,也不能忘本。自此,他心中萌發出建個博物館的念頭。
為了讓自己的收藏多樣化,許鋼不惜把一些在別人眼里非常奇怪的東西納入自己的收藏視野,譬如:文革期間標有毛澤東語錄的平民家書、一只爛箱子、幾本破書。
“我收藏的很多東西,不管其價值如何,都與我們這個社會的過去有著聯系。”許鋼說,他的文化水平不高,但對文化和歷史無比敬畏。
許鋼告訴記者,古物是歷史留給我們的印記,是時間老人給予我們的饋贈,一切古物都見證、承載著我們傳統的文化與民族的精神。收藏,除了它物質性的一面外,更重要的是它在精神文化方面的價值。通過收藏的這些古物,可以想象一下祖先的生活情景,這就拉近我們與祖先的距離。因此,收藏古物,既利于當下,又惠及后人。
“我愿意傾己所有去收藏它們,希望把自己積累的這些財富與大家一起分享。”許鋼坦言,現在自己花很大的財力和精力來收藏這么多東西,目的就是希望有一天能夠把它建成一個真正的平臺,不管誰,只要有興趣,都可以通過這個平臺來學習。
“老祖宗留下來的好東西沒必要藏著掖著,要拿出來跟大家分享。讓別人獲得快樂,自己也快樂。”許鋼說。
責任編輯:fl
(原標題:駐馬店網)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