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險新規下月實施 萬能險違規銷售再現
摘要: “9月只剩下了最后幾天了,等到10月1日,不買保險的人要后悔了,因為保險最嚴新規將開始實施。”“快速返還年金、高額返還年金、附加萬能賬戶,將成為絕唱
“9月只剩下了最后幾天了,等到10月1日,不買保險的人要后悔了,因為保險最嚴新規將開始實施。”“快速返還年金、高額返還年金、附加萬能賬戶,將成為絕唱!有機會買就趕緊買吧!”臨近保監會人身險134號文下月正式實施,近期市場上一些保險銷售人員炒停“年金產品附加萬能賬戶”產品的現象再度出現。
究竟這類炒停行為是否符合監管,在售的快返型保險還能否購買?為何人身險新規會引發險企眾多產品集中“下架”?即將在下月起正式實施的134號文將對保險消費者乃至壽險公司的產品開發與經營策略產生哪些重要影響?
炒停行為或涉銷售誤導
從今年10月1日起,保監會人身險134號文文《關于規范人身保險公司產品開發設計行為的通知》將正式實施。新規下,兩全、年金保險,首次生存金給付應在保單生效滿5年之后,且每年給付或領取比例不得超過已交保險費的20%;險企不得以附加險形式設計萬能或投連產品。
業內預計,這是今年4月1日后,行業迎來的第二批產品集中“下架”。也正是如此,隨著新規實施時間的臨近,市場上又有不少保險營銷員利用停售大做文章,不少營銷話術再度重現“朋友圈”:“快速返還年金險將成最后的絕唱!”“10月以后再也買不到每年都返錢的理財險了!”
類似現象也曾在此前出現。今年4月,保監會要求保險公司對不符合監管規定和監管要求的保險產品主動停售,在此之前也有部分保險公司虛假宣傳,采取產品“炒停”等營銷策略違規開展保險業務。
事實上,這種炒停式的銷售行為屬于銷售誤導。保監會此前也表態稱,一旦發現保險公司存在產品“炒停”等違規行為,將依據相關法律法規嚴肅追究保險公司和有關人員責任。
但不少消費者也存在疑問:在新規實施前,這類“快返”年金險和附加型萬能險能否購買?一位壽險公司內部人士表示,在10月1日之前,這些保險產品仍是合規產品,消費者可以根據自身情況購買。
“此次新規體現在年金產品方面,主要是保險金提前給和推遲給的區別,以前是第一年就可以領保險金,新規后要五年后才能領,但收益率只是跟保險公司的投資標的有關,不受新規影響。”但他也提醒,這些產品保障成分較低,即使可以購買,但并非投資首選,要做好權衡。
“快返”產品將陸續停售
為何人身險新規會引發險企眾多產品集中“下架”?其實,在新規發布前的人身保險市場中,“年金產品附加萬能賬戶”是壽險市場產品銷售的主流之一。一方面,投保人通過主險的年金產品享受保險保障;另一方面, 每年定期獲得生存金(通常為基本保額的一定比例)自動進入附加的萬能賬戶,通過日復利、月結息的方式,提升投資回報,來吸引保險消費者。
在每年1月份各大險企“開門紅”中,快返年金與高收益的萬能險組合,正是給保險公司帶來大量現金流的主流產品。而近年頻繁爆出“億元保單”也都是此類產品的“戰果”。
從監管的角度來看,為什么會主動叫停附加萬能險業務呢?東北證券分析,主要是為防止監管套利的現象,有保險公司設計主款產品不是中短存續期產品,但其附加險是典型的中短期存續品。同時,該保險組合主險保費遠小于附加萬能險的保費規模;更有甚者后期客戶主險退保,附加險保留繼續復利增值,偏離了“保險姓保,回歸本源”的產品設計思路。
根據東北證券研報統計的數據顯示,截至9月11日,處于“在售”狀態的附加產品(萬能型)總量為147個。
從公司來看,泰康人壽(12個)、合眾人壽(10個)、信誠人壽(7個)、光大永明(7個)和陽光人壽(7個)數量排名前五。上市險企中,中國人壽3個、新華人壽2個、太保人壽、平安人壽和平安養老各1個。
不過,隨著134號文出臺,業內預計,這類快速返還產品面臨進一步壓制,附加萬能賬戶或也可能退出“歷史舞臺”。“10月1日后,這些產品基本將全部退出保險新單的歷史舞臺。目前不少險企已提前應對監管,一方面響應監管號召,同時也做好產品內外部升級銜接工作。”東北證券分析師張經緯稱。
壽險行業將進一步回歸保障本源
從下月起,134號文將正式實施,這將對壽險公司的產品開發與經營策略產生重要影響。
業內人士分析,在過去,對于快速返還產品,在銷售過程中意味著更多的包裝話術,更加容易與客戶溝通,意味著資金更快地進入萬能賬戶,從而實現資金更加快速的增值。新規下,每年返還金額不得超過20%保費,意味著類似“即領即返生存金”“祝壽金”“教育金”功能難以包裝;同時從保險消費者的角度考慮,由于前五年不得給付生存金,因此購買時會有增加對流動性的顧慮。
另外,從收益性的角度考慮,新規對萬能型(主險)的保障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每年轉入 1000元為例,按萬能賬戶年復利4.5%,30年后賬戶價值約為 6.4萬元,而當扣除保障成本后,期末賬戶價值5.42萬元,因此單純從理財的角度向客戶推薦時,難度或將加大,但對于具有保險保障需求的投保人來說影響有限。
對于行業而言,“整體來看,中小險企受到的沖擊將更為明顯,而上市險企依托自身在品牌、渠道、技術和產品等方面的優勢,影響可控。”張經緯表示,“短期來看,新規確實會因產品銷售難度加大對今年四季度和明年開門紅產生一定的沖擊,但長期來看有利于壽險行業回歸保險保障本源。”
監管的一系列指導倒逼壽險公司回歸本源已初顯成效。以太保人壽、新華保險為例,2017 年上半年太保人壽繼續堅持發展風險保障型和長期儲蓄型業務,實現傳統型保險業務同比增長 35%,其中長期健康險124.09億元,同比增長73.2%。
根據東北證券研報顯示,新規下,新華保險的惠福寶二代年金保險和福享一生終身年金保險(分紅型)將被停售,兩者2016 年新單保費收入約為20億元和46億元。不過,健康險已然成為新華保險當前重點發展的目標,其拳頭產品“健康無憂”2016年銷售已達60億元,今年全年目標則為100億元。
■提醒
網上買保險要警惕這些“坑”
南方日報訊 (記者/郭家軒)近年來,互聯網保險業務蓬勃發展,在給保險消費者帶來便捷的同時,也出現了一些風險隱患。日前,中國保監會保險消費者權益保護局提醒廣大消費者,在互聯網平臺購買保險時著重要注意以下風險:
一類風險是產品宣傳藏“忽悠”。目前互聯網保險險種主要涉及電商類保險、旅行類保險、車險、意外險、健康險,以及一些場景創新類產品(如航班延誤險、退貨運費險等。有的保險公司為片面追求爆款、吸引眼球,存在保險產品宣傳內容不規范、網頁所載格式條款的內容不一致或顯示不全、未對免責條款進行說明、保險責任模糊等問題,容易造成消費者誤解。
另一類風險是不法行為“魚目混珠”。一些不法分子利用互聯網平臺虛構保險產品或保險項目,假借保險之名非法集資?;虺兄Z高額回報引誘消費者出資;或冒用保險機構名義偽造保單,騙取消費者資金。
責任編輯:wq
(原標題:人民網)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