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輿縣西洋店鎮馬樓回民村的變遷
摘要: 駐馬店網訊(本網記者 田瑞德 通訊員 楊林)在豫東南大平原,有一個遠近聞名的回族小康村,這便是平輿縣西洋店鎮馬樓村。改革開放以前,馬樓村曾是全鎮較為貧困村之一,全
駐馬店網訊(本網記者 田瑞德 通訊員 楊林)在豫東南大平原,有一個遠近聞名的回族小康村,這便是平輿縣西洋店鎮馬樓村。
改革開放以前,馬樓村曾是全鎮較為貧困村之一,全村1800多回族同胞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在自己的一畝三分地上沿襲著傳統的生產模式,住的是草房,睡的土坯床,用泥巴桌,吃的是粗糧。貧窮時時困擾著人們。
改革開放的春風給馬樓帶來了無限生機,一段時間,馬樓人靠自身優勢和傳統手藝發展屠宰、皮革生產、冷藏加工,生意十分繁榮。然而,市場的上空并非永遠陽光燦爛,經濟波動的自發性、盲目性和封閉性更難免蒙受雷雨襲擊的災難。
1995年,國際國內商產品市場行情急劇滑坡,而馬樓村作坊式的牛、羊生產加工企業人才缺乏,技術落后,資金緊缺等諸多問題也逐漸暴露出來,依靠自身優勢建成的皮革廠、冷凍廠等幾家都因規模小,后勁不足,被迫停產。
在這危難時刻,時任村委治安主任的胡大寶在群眾的擁戴下,被鎮黨委任命為馬樓村黨支部書記。
面對困境,胡大寶深刻反思,認真查找問題根源,并積極帶領村民外出考察,分析市場,轉變觀念。他響亮提出:“走出家門換腦子,找準市場謀發展。”通過精心謀化,胡大寶決定把農業放在經濟工作的首位,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著力搞好農業結構調整,并在此基礎上,以私營經濟為兩翼,啟動經濟發展的“戰車”。
在胡大寶的帶領下,馬樓村不斷完善了農村經營體制,加強農村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根據農作物調整的需求,胡大寶積極指導實施科技興農戰略,發展一優雙高農業。特別是在一手抓農業科技推廣,一手抓農民素質提高的同時,強力發展區域經濟、特色經濟、規模經濟,找準農村經濟的增長點,大力發展多種經營,走出了一條貿工農、產加銷一體化的路子,提高了農業集約水平和效益,帶動了一、二、三產業的協調發展。
近年來,胡大寶有計劃地組織引導群眾進入市場、主戰場,尋找新的農村經增長點。馬樓村歷史上便是居住著回民村,所產槐山羊聞名狹耳,這里具有牛、羊養殖、屠宰、加工千年傳統。于是,胡大寶便依靠國家對少數民族較多的優惠政策,發展狀大養殖實體,很快便形成了以發展畜牧業系列生產為龍頭的幾個支柱產業。
憑借東風好乘船。胡大寶憑借改革的春風,開拓型提出:“個體起步,多輪驅動,多軌運行,股份合作,種養結合,規范經營分類指導,提高效益”的指導思想,使全村干群紛紛走南闖北,尋找門路,根據市場上項目,迅速掀起了一個“家家上項目,戶戶奔富路”的熱潮。
村民馬軍建,在外出考察中發現,以楊樹加工為主的膠合板夾心材市場極為廣闊,而本地楊樹資源豐富,便內引外聯,建成了板材廠。產品遠銷廣東、河北等地,年產值300多萬元,同時解決了本村10多名剩余勞動辦就業。
村民胡前進利用傳統手藝,在縣城車站附近開辦了清真餐館,生意紅火,帶動20多家在不同地方經營餐飲服務。
村民馬村料靠滾動發展,成立了馬樓清真車隊,依靠車輪滾滾開辟勤勞致富之路,現在該車隊已擁有大、中型豪華客車30多輛,經營范圍除了“平輿-寒凍”、“平輿-西洋店”、“平輿-郭店”、“平輿-李屯”等8條專線外,還走向了全國許多城市,成為當地經濟發展中的一項支柱產業。
村民胡小兵發展養殖業,引進良種槐山羊以“瘦”育肥,帶動村民10多家發展養羊、養牛生產。形成公司+農戶經營方式,推動了養殖業的全面發展。截至目前,全村黃牛、槐山羊存欄達3000多(頭)只。馬樓村在胡大寶的帶領下,村民建溫棚、辦企業,做生意,八仙過海,各顯其能,形成了高效農業、養殖、木器、牛、羊肉冷藏、加工、板材、水泥預制、建筑、運輸、餐飲等豐富的產業群,各業發展蒸蒸日上,蓬蓬勃勃。
馬樓富裕起來后,他們又走自我積累、改善生活條件之路,把資金積極投入到公益事業上。2014年村里自籌資金8萬元,申請項目補貼20萬元,建設了通往每家每戶的自來水管道工程,讓村民飲上了幸福水。
2015年,馬樓村民投勞投工,集資6萬元,申請道路扶持資金15萬元,修通了連接吳黃公路的水泥路,結束了過去坑坑洼洼的歷史落后現狀。目前,僅馬樓一個村就有各種車輛100多輛。
近些年,馬樓村不斷加強了農業基礎設施建設采取自籌、扶持等,共建橋梁20多座,打井30多眼,修渠8000多米,極大地改善了農業生產條件。
為繁榮鄉村文化,豐富村民的業余生活,馬樓村建起了電視衛星差轉臺,有人還辦起了家庭影院,歌舞廳,使整個馬樓村拉開了城市娛樂場的序幕。豐富了鄉村文化生活,同時,村民自籌資金新建了清真寺院,為回族同胞提供了一個舒適、美觀、靚麗的活動場所。為改善村小學教育環境,胡大寶多方努力,申請教育資金18萬元,新建了一幢標準化教學樓。馬樓農民物質文化水平得到了大大提高,成為當地屈指數一的富裕村,被河南省授予小康示范村稱號。
在改革浪潮的推動下,馬樓村由貧困村變成了富裕村,由單一農業生產成為農牧商齊發展,由經濟收入低成為經濟收入高,由經濟蕭條成為經濟繁榮、農民富裕的小康村。主要是:一是黨中央發展農村經濟的政策好,馬樓村干部認真貫徹執行黨的農村政策,打開了致富門路,改變單一的農業生產觀念,大力發展養殖業的主體,伸展第三產業。二是馬樓村有一個帶領群眾致富的好支書,以身作則,廉潔奉公,履職盡責,為民謀利益,走共同致富的道路。三是大力發展農村經濟,積極發以養羊、養牛為主的畜牧養殖,著力培植第三產業,加快發展運輸、餐飲、地產、板材行業等,多產業齊頭并進。村干部能為民辦實事、辦好事,使農民有向心力、凝聚力,成為帶領農民致富奔小康的戰斗堡壘。農民普遍反映:“黨的政策陽光照,共產黨領導好,經濟發展快,農民收入高,日子富裕,生活美滿,人人開顏笑。”這是馬樓村奔向小康的真實寫照。
馬樓村是西洋店鎮唯一的一個少數民族村。過去因多種因素,回、漢群眾之間矛盾糾紛時常發生。近些年來,胡大寶把民族團結利益工作當作一項中心任務,真抓實干。從影響民族團結的小事抓起,經常性開展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并制定了利于民族團結的十項舉措。在回、漢民群眾中掀起了維護民族團結,人人推進民族團結進步、事業的熱潮。從而夯實了民族團結進步的堅實基礎?,F如今,回、漢民之間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相互包容?;貪h族人民經濟合作,股份制經營,回漢族子女通婚率逐漸提升。民族團結已成為全社會民眾的廣泛共識,回漢族群眾心相通、情相連、民族團結之花處處開放。
責任編輯:kh
(原標題:駐馬店網)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