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非名校生多些出彩的機會
張曉雨
摘要:原標題:給非名校生多些出彩的機會最近,在安徽衛視某檔節目中,一位前人事經理直言,大企業在招聘時,往往更青睞綜合能力強、實習經驗豐富的名校畢業生;篩選簡歷的時候,
最近,在安徽衛視某檔節目中,一位前人事經理直言,大企業在招聘時,往往更青睞綜合能力強、實習經驗豐富的名校畢業生;篩選簡歷的時候,非“985”高校學生的簡歷很可能直接被丟進垃圾桶,甚至有的企業會“一刀切”地拒絕招聘。節目播出后,“招聘唯名校”的“潛規則”引起廣泛議論。
當前,大學生就業競爭壓力大是不爭的事實。受益于名校平臺優勢,一些名校畢業生也確實比普通高校學生更受青睞。在此背景下,一些企業的人事部門把注意力集中于名校畢業生身上,的確能夠提高效率,節約招聘、培養成本。從這個角度看,對企業來說,這種做法具有較高的“性價比”。
不過,企業尤其是一些影響力較大的企業,不只是孤立存在的社會個體。降低成本、謀求利潤雖然無可厚非,但不該是唯一的運行軌道。在合理保障自身利益之余,企業還應該積極承擔社會責任,發揮對社會推崇的奮斗、上進等價值觀的軟性引導功能。
更進一步來說,一些體量較大的企業和公司,其一舉一動都可能會對社會起到潛移默化的影響。部分大企業如果只顧效率而不問公平,其他中小型企業和單位極有可能“照葫蘆畫瓢”,照搬這些“潛規則”;甚至更可能走向極端,非名校畢業生不用、非名校畢業生中的佼佼者不用,讓普通高校的求職者看不到奮斗的希望,這種聯動效應的危害不容小覷。
事實上,當前國內外不少企業、單位的高層,也并非都是名校畢業生,但仍然能在各自領域發揮不可估量的作用。像中國工程院院士陳芬兒,他的起步學歷只是一名中專生,但這并不能阻止其攀登學術巔峰。可見,一些企事業單位只招“985”學生,不僅涉嫌就業歧視,還可能把那些出身平凡但潛力無限的人拒之門外。
尋求效率與公平的最佳結合點,并非一個無解方程,追求效益最大化與發揮企業軟性引導作用也并不沖突。如何找到這個微妙的平衡點,需要企業和社會不斷摸索。正所謂,“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在這個過程中,企業可能會付出一定成本,也需要時間去適應,但只要突破這層限制,招聘生態將更健康,社會價值觀將得到更好培育。
責任編輯:yss
(原標題:海南日報)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