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成海歸月收入低于6000元
摘要:四成海歸月收入低于6000元 民企成海歸就業最大載體 新華網北京8月14日電(陳劍)“近九成海歸可在半年內找到工作”“IT/通信/電子/互聯網行業超越金融業,成
四成海歸月收入低于6000元 民企成海歸就業最大載體
新華網北京8月14日電(陳劍)“近九成海歸可在半年內找到工作”“IT/通信/電子/互聯網行業超越金融業,成為就職人數最多的行業”“私營/民營企業就職的比例明顯增加”“40%以上海歸稅后月收入低于6000元”……全球化智庫(CCG)與智聯招聘近日發布《2017中國海歸就業創業調查報告》,反映以80后、90后為主的新生代海歸的留學就業創業面臨的問題。
教育部數據顯示,2017屆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預計達795萬人,相比2016年(765萬)增加30萬人。另一方面,據2017年留學人員回國服務工作部際聯席會議公布的數據,截至2016年底,我國留學回國人員總數達265.11萬人,僅2016年就有43.25萬留學生畢業回國,新增海歸人數已經超過高校畢業生預計增量。可以看到,我國經濟社會快速發展下“人才磁鐵”效應正在發揮積極的作用,與此同時,海歸群體的快速增長使其就業壓力更甚從前。
四成海歸月收入低于6000元 三成認為3-5年可收回留學成本
調查報告顯示,海歸的工資分布中,稅后月收入在6000元以下占比44.8%,6001-8000元的占比22.7%,8000-10000元、10001-20000元的海歸分別占比13.0%和13.7%,20001元及以上的占比5.8%。
相較于實際工作收入與個人期望收入,近七成海歸認為遠低于期望工資,認為高于期望的海歸僅為1%,三成海歸認為基本符合期望工資。
智聯招聘市場公關部高級總監李強指出,海歸在國內找工作遇到最大的阻力就是現實與理想的差異。“他有很高的期望值,比如希望月收入在國內達到兩萬以上,但現實不會有這么高,這是最大的一個差異。”
海歸群體對留學效益價值持肯定態度。認為收益大于成本的占36.3%,認為收益成本相當的占18.1%,兩者之和為54.4%。留學成本回收方面,30.3%的人認為3-5年能夠收回出國經濟成本,24.1%的人認為1-3年能夠收回成本,另有一部分(22.5%)認為5-10年才能收回經濟成本,認為10年以上收回的占比17.5%。
海歸從事IT/通信/電子/互聯網最多 銷售和技術崗踞榜首
報告顯示,近九成海歸可在半年內找到第一份工作,32.1%的海歸能在1個月以內找到工作,38.6%的海歸花費1-3個月,18.5%的海歸用了3-6個月。
從海歸就業的行業看,IT/通信/電子/互聯網業和金融業位居前兩位。與2015年相比,IT/通信/電子/互聯網行業就業人數超過金融業,從第四位升至第一位,增長10個百分點,反映出近幾年我國IT/通信/電子/互聯網行業的快速發展。
海歸就業的工作崗位類型分布中,排名前五分別是銷售、技術、市場/公關/廣告、運營、行政/后勤,其次是財務、人力資源,研發,設計和產品等崗位。
海歸群體對當前工作崗位與其海外所學專業的匹配度偏低,認為非常匹配的僅為16.9%,認為匹配程度一般的為54.5%,認為完全不匹配的占28.6%。
進一步調查發現,在職級分布中,59.7%海歸就業于普通崗位,占比最高。而就職于基層管理者的占比21.4%,中層管理者占比12.5%,高層管理者占比4.6%。
在對目前單位所在行業未來十年發展前景的看法上,海歸群體整體持樂觀態度,27.1%認為非常有前景,32.4%發展平穩,19.1%認為將會轉型升級或洗牌,11.3%認為會進一步萎縮。
超過半數海歸認為留學經歷有利于個人職務晉升,無跳槽經歷的海歸占比為52.7%,跳槽主要原因是為尋找更好的工作機會。
民企成海歸就業最大載體 二線城市成創業新發力點
與2015年相比,海歸選擇私營/民營企業就職的比例有明顯增加,增長11.3個百分點,民營企業成為吸納海歸就業的最大載體;海歸選擇外商/港澳臺獨資企業比例下降10個百分點,顯示出國內民營企業的人才競爭力逐漸增強。
全球化智庫副主任苗綠預測未來會有更多的海歸進入民營企業。她表示,隨著中國民營企業的崛起,很多人非常敏銳地轉向了民營企業,而不是選擇國有的企業,這與中國民營企業走出去以及民營企業的國際化相關。
報告顯示,在海歸創業方面,方便與家人團聚和看好國內發展潛力是海歸回國創業的兩大主因。此外,容易獲得親戚、朋友等社會網絡的支持、國內創業環境好、持有專利技術及相關領域國內市場前景好依次占比33.8%、29.4%、18.4%。從初始創業時間上來分析,76.4%的海歸從2015年至今開始創業。
課題組認為,如此高的比例與國家大力倡導“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并出臺創新創業的支持政策密切相關。
海歸創業選擇的城市中,北京作為科技創新中心,尤其是以中關村為代表的創新創業集聚,對海歸的吸引力較大,仍是海歸創業首選,占比24.3%,緊隨其后的是上海(8.1%)、成都(6.6%)、廣州(5.9%)、武漢(4.4%),這五所城市幾乎吸引了半數創業海歸。創業所在地域呈現“一線城市為主導,二線特色城市快速崛起”基本特征。
調查顯示,海歸選擇創業城市的理由呈多樣化特征。首先,經濟發展、人脈關系、環境舒適、文化多元包容性強、資源集中五類原因認同度超過三分之一。其次為產業基礎、配套設置和人才政策。可以看到,城市發展的軟實力更受海歸創業者關注。
全球化智庫研究一部總監李慶認為,海歸創業過程中需要得到政府和社會各方面的支持和幫助。“由于海歸群體的特征,他們在不同國家留學畢業的時間不一樣,每個國家各個學科的優勢也不一樣,所以他們回國找工作會碰到一些對接的問題。”他說,國內高校畢業生就業的時候,會有與學校合作的招聘會,就業匹配度會高于海歸。“需要政府和社會為海歸專門設立更好的平臺,比如美國海歸招聘會或者英國海歸招聘會。”
就業信息咨詢、海歸政策解讀、職業規劃、就業推薦是海歸人員在回國之前最渴望獲得的四項服務,定向招聘渠道次之。
通過調查發現,在吸引留學生方面,政府應完善的激勵保障政策主要有四個方面:提高人才薪酬福利待遇(74.2%)、搭建青年海歸交流平臺(59%)、建立人才補貼制度(50.6%)、解決戶籍住房位(47.8%),其次是創造良好的法治環境(33.4%)、加強知識產權保護(30.4%)。
近半數海歸認為競爭力高于國內學生 與家人團聚是回國主因
調查顯示,絕大多數海歸認為,海外留學經歷對生活適應能力、跨文化溝通能力和獨立思考能力以及專業知識和技能都有很大提升,近半數認為創新能力、擴大人脈網絡也得到了發展。
對于目前較受關注的校園安全問題,六成以上的海歸認為國外的校園安全問題只是“個別案例”“被媒體放大,不值得大驚小怪”,27.4%的人認為“較為常見,要提高防范意識”。
在就業方面,近九成受訪者認為,海歸的最大優勢體現在國際視野、語言優勢以及跨文化溝通能力。但調查中,海歸也認為自己在就業中存在劣勢,主要表現在不了解國內就業形勢和企業需求;回國時間晚,錯過校招季;不適應國內人情社會,難以獲得發展機會;海投效率低下;不熟悉國內市場環境等。
與沒有留學經歷的人相比,48.4%海歸認為其自身優于國內同類學生,22.8%的海歸認為兩者之間沒有差別,10.8%的海歸認為不如國內同類學生。
“方便與家人團聚”和“情感與文化因素的影響”是海歸回國的兩大主因,分別占比70.6%和63%。不可忽略的事實是,調查樣本中70%以上的海歸是獨生子女。國內經濟增長,政治穩定、飲食文化、國外經濟形勢不利、國內生活豐富等方面因素比例均超過25%,因國家相關優惠政策而歸國的人員僅占8.8%。
責任編輯:wq
(原標題:新華網)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