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讓千年文脈奔涌不息
摘要:【砥礪奮進的五年·沿著總書記指引的方向奮力前行】大運河水,延綿流淌,千年不息。2017年2月24日,習近平總書記作出重要指示:保護大運河是運河沿線所有地區的共同責
【砥礪奮進的五年·沿著總書記指引的方向奮力前行】
大運河水,延綿流淌,千年不息。
2017年2月24日,習近平總書記作出重要指示:保護大運河是運河沿線所有地區的共同責任。
江蘇是大運河沿線河道最長,流經城市最多,運河遺產最豐富,列入世界文化遺產點段最多的省份。1797公里的大運河,江蘇段全長690公里,占了三分之一,江蘇有8個地級市、近一半的人口沿運河而居。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指示精神,江蘇加大力度推進大運河文化帶建設,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大運河文化。
河暢岸綠,運河保護久久為功
“每天晚飯后,沿著環古運河健身步道,從盤門到覓渡橋,既欣賞風景,又鍛煉身體,心情很舒暢。”在蘇州市古城區盤門皮匠浜住了近30年的陳逸云說,現在的大運河,是家門口的“綠色項鏈”,令人心曠神怡。
和陳逸云一樣,沿河居民都體會到了運河環境變化帶來的滿足感和舒適感。這得益于近年江蘇對大運河的保護。
千百年來,依水而筑、因河而興的城市守護著大運河,但不可否認,大運河也一度滿目瘡痍:河面的漂浮物、河岸的生活垃圾、濫砍濫伐的樹樁岔子……
2007年9月,中國大運河聯合申遺辦公室在揚州揭牌,揚州成為大運河申遺牽頭城市,運河沿線的35座城市結成了大運河保護與申遺聯盟,共同發布了《世界運河城市揚州宣言》。35座聯盟城市,每年春季、秋季定期在揚州召開大運河保護與申遺工作會議,共商推進運河申遺保護大計,形成治運保運合力,跨省聯動,解決了沿運河8省“各管一段、分省而治、各自為政”的問題。
如今的大運河,楊柳依依,堤岸更加接近運河原來的面貌。2014年6月,在第38屆世界遺產大會上,中國大運河項目成功入選世界文化遺產名錄,成為中國第46個世界遺產項目。其中,江蘇列入大運河申遺點段的河道達6段、歷史遺存22處。
2016年,江蘇提出并推動江淮生態大走廊規劃建設,以大運河為主干線,以揚州、泰州、淮安、宿遷和徐州等沿運河城市為規劃范圍,共建共享江淮生態大走廊。在堅持保護優先、生態引領的前提下,打造世界跨流域生態廊道建設的樣板區和淮河流域東部生態屏障。
“要通過江淮生態大走廊規劃建設,加強環境治理保護,著力推進綠色發展,讓生態優勢成為發展優勢,為子孫后代留下重要的生態資源。”江蘇省委書記李強說。
流動的文化,傳承運河千年文脈
如何從流淌著的遺產中挖掘活的歷史?習近平總書記給出了答案:“要古為今用,深入挖掘以大運河為核心的歷史文化資源。”
歷史上,長江、淮河、大運河因其航運優勢,沿岸聚集了許多小船廠。但船廠的紅火發展給當地帶來了嚴重的環境污染、生態破壞等問題。2016年3月,揚州槐泗鎮大運河沿線的12家船廠,全部搬遷關閉。為了保存這一段歷史記憶,該鎮保留松川造船廠3500平方米的廠房和一臺60萬噸的龍門吊。
“我們在造船廠原址上建造國內首座運河船舶文化博物館,希望以工業遺存作為展示內容,弘揚傳承運河文化。”槐泗鎮鎮長孫德彪介紹,博物館規劃分兩大板塊:主展館和“船之韻”文化主題公園,通過圖片、視頻、實物等來展示大運河邊曾經輝煌的造船史、運河城市的微縮景觀,傳承弘揚京杭大運河船舶和運河文化。
2013年6月,蘇州大運河遺產展示館開館;2014年6月,以“大運河”為主題的無錫數字博物館開放;2017年6月,常州市大運河記憶館亮相……大運河江蘇段沿線城市都建立了大運河專題展館。
大運河流淌著的不僅是奔流不息的河水,更重要的是綿延不絕的文脈。
2014年,由大運河遺產保護管理辦公室組織專家學者成立的專家委員會,策劃出版了“京杭大運河遺產保護出版工程”叢書,分運河遺產、運河文化、運河保護三卷,包括《京杭大運河歷史與復興》《京杭大運河沿線城市》《京杭大運河城市遺產的認知與保護》等12冊。
2016年12月,《運河長子的擔當——揚州牽頭大運河“申遺”記憶》問世。該書以細膩精致的文學語言輔之以短小精悍的生動故事,全面記述了大運河保護與申遺的全過程,表現了沿線1.7億居民保護母親河的跪乳深情,也為運河文化研究提供了鮮活的史料素材。
黃金水道,再續運河輝煌
大運河,是一個不會老去的故事。它“閱盡”歷史,在當下又用自己的“身軀”繼續為沿線地區帶來繁榮。一艘艘貨船滿載著各種貨物穿梭于京杭大運河上,波光粼粼,汽笛聲聲,一片繁忙盛景。
大運河江蘇段是航運價值最高的水道之一,以長江為界分為蘇南運河和蘇北運河。蘇南運河是大宗建材等物資的主要運輸通道。蘇北運河則是國家北煤南運的黃金水道,如今每年貨運量已接近1.2億噸,其中煤炭運量達到7300萬噸。據介紹,水運在江蘇省貨運周轉量中已經占到一半,在貨運總量中占四分之一。
為了緩解運河開發與遺產保護之間的矛盾,江蘇省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堅持“城市建設服從古城保護,古城保護服從遺產保護”的原則,依托運河沿線遺產資源,打造最富文化內涵、最具地方特色、最具觀賞價值的文化旅游精品線路,在開發利用與保護傳承中走出了一條雙贏之路。
“不用風吹日曬了,坐在家里就能賺錢。”揚州市邗江區方巷鎮沿湖村村民顏國慶喜滋滋地說,祖輩、父輩都在湖區以打魚為生。如今,顏國慶從一個漁民變成了一個店主,上岸搞起了生態旅游開發。漁民上岸后,住進了新漁小區別墅群,以前的漁民“棚戶區”改造成了美麗的原生態濕地。憑著獨特的漁文化生態旅游資源,不少漁民辦起了漁家民宿、漁家餐飲,引來天南地北的游客。去年10月份,一戶漁家民宿客棧接到了26萬元的湖鮮訂單。
退漁還湖、依靠大運河發展旅游業,保護了大運河的水生態,又改變了漁民的生活方式,勾勒出一幅水環境治理與生態富民的共贏畫卷。
淮安,漕運古都,以漕運文化為主線打造了一個集休閑、度假、旅游等為一體的漕運城:漕船盛景、漕御盛世、千秋漕糧等6大景觀項目,重現運河之都的繁華盛景;鎮江新河街,是鎮江正在打造的“運河第一街”,主要呈現宋代以來南北文化交融的歷史,再現京口文化、運河文化;無錫打造的“蓉湖溯源”“北塘米市”等8大文化主題景區,重塑老城區歷史空間架構,注入了更多的吳文化的內涵……
如今,在大運河江蘇段,沿線城市各有各的定位:徐州“大漢雄風、豪情運河”,無錫“太湖明珠、甜美運河”,蘇州“天堂蘇州、蘇式運河”……每一個運河城市,旅游項目各有創意,各有特色。(鄭晉鳴)
責任編輯:fl
(原標題:光明日報)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