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新能源汽車產業“一哄而上”
摘要: 加快培育和發展新能源汽車,企業要提高認識,加強技術創新,圍繞市場需求研發適銷對路的車型;地方應根據自身定位合理規劃,形成產業鏈競爭優勢;監管部門也要做好產能預警
加快培育和發展新能源汽車,企業要提高認識,加強技術創新,圍繞市場需求研發適銷對路的車型;地方應根據自身定位合理規劃,形成產業鏈競爭優勢;監管部門也要做好產能預警,適時提高企業準入門檻。
日前,新能源汽車產業過剩之爭再起波瀾。有媒體報道稱,從2015年至2017年上半年,國內共有超過200個新能源汽車整車生產項目落地,涉及投資金額10262億元人民幣,已公開的產能規劃達到2124萬輛。盡管這組數字不一定十分準確,卻也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當前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繁榮背后的隱憂。
得益于國家政策的強力扶持,受惠于地方不限行、不限購等措施的有力引導,我國新能源汽車產銷規模連續兩年位居全球第一,市場保有量已占到全球總量的50%。基于未來更大的想象空間,新能源汽車產業受到一些企業、業外資本以及地方政府的追捧,呈現“大干快上”的節奏。但同時,也出現了“村村點火,戶戶冒煙”的亂象。主要表現為,一些企業把主要精力放在產能擴張上,忽略了技術積累和突破;一些企業圍繞“補貼”轉,哪款車補貼高,就生產哪款車;還有一些企業忙于跑馬圈地,造概念,講故事,產品始終不見“蹤影”。一些地方盲目吸引新能源汽車企業落戶,卻并不考慮當地是否具備基本的生產條件;一些地方力推新能源汽車,只是為了盤活當地原有的汽車產能和資源。
亂象叢生的原因很多,但關鍵在于企業和地方政府對新能源汽車產業的內涵認識不到位。加快培育和發展新能源汽車,既是有效緩解能源和環境壓力、推動汽車產業可持續發展的緊迫任務,也是推動汽車產業轉型升級、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和國際競爭優勢的戰略舉措。越是在新能源汽車項目“一哄而上”之時,我們越要理性應對,謹防熱潮過后一地雞毛。
首先,企業要提高認識,加強技術創新,圍繞市場需求研發適銷對路的車型。雖然新能源汽車的功能與傳統汽車完全一樣,但其產業鏈構成、核心技術內涵與傳統汽車大不相同,車體結構和生產工藝也更加多樣化。目前,世界各國研發生產純電動乘用車的企業仍處于探索和積累階段,尚未形成像傳統汽車一樣可以借鑒的、成熟的設計規范和固定的生產研發模式。這就需要企業充分認識行業的高門檻,潛心技術研發,注重創新驅動,而不能停留在低水平的同質化制造中。
其次,地方應根據自身定位合理規劃,形成產業鏈競爭優勢。由于汽車產業對地方經濟和就業的貢獻程度遠高于其他產業,尤其是國家原則上不再批準新建傳統燃油汽車企業之后,新能源汽車企業更是成了地方政府爭搶的“香餑餑”。然而,地方是否具備新能源汽車產業的發展基礎,是當地政府必須考慮的問題,否則即使建成投產,也難以形成競爭力。當年的光伏產業火爆過后出現產能過剩,反而成為拖累地方經濟的累贅,就很能說明問題。因此,地方政府一定要保持清醒的認識,引導企業理性投資。
最后,監管部門要做好產能預警,適時提高企業準入門檻。截至目前,國內沒有任何一個政府部門、行業協會或咨詢機構,針對新能源汽車投資進行過專項統計。相關部門應盡快對各地新能源汽車產業的投資和建設情況展開調查,并及時發布調查結果。與此同時,適時提高新能源汽車投資項目和準入條件,也可進一步引導和規范新能源汽車產業的健康有序發展。
責任編輯:yjh
(原標題:新華網)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