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書信千里傳情
摘要:□晚報記者 高琳琳 "如果不是收拾舊書柜,這些早年的信件都快被遺忘了,現在讀起來還很值得回味。”昨日上午,家住驛城區南海街道練江社區的劉敏感慨道,科技的發達
□晚報記者 高琳琳
"如果不是收拾舊書柜,這些早年的信件都快被遺忘了,現在讀起來還很值得回味。”昨日上午,家住驛城區南海街道練江社區的劉敏感慨道,科技的發達減少了傳統的書信來往,但小小書信傳遞的快樂和情感是無法磨滅的。
第一封信來自遠方
劉敏說,20多年前,她考入鄭州的一所大學。當時,學校里流行比誰收的信多,如果誰收的信多,定會引起其他同學的羨慕。因為離家近,自己又不愛交際,劉敏不知道該和誰通信。
“自己當年真的很幼稚,為了找到一個可以通信的朋友,我竟然通過雜志社聯系上一個陌生的筆友,不過這段友誼保持了很多年。”劉敏回憶說,筆友是個和她年齡相仿的女孩,家在廣西,在當地一所大學上學。
一開始,劉敏擔心對方提供的消息不真實,可能不會給她回信。當來自筆友的第一封信送到她手中時,劉敏才開始與對方書信來往。
和其他同學一樣,劉敏每天都盼望著筆友的來信,一到中午吃飯時間,同學們就會集中在傳達室等候郵遞員,希望對方能給自己帶來一封信。郵遞員一到,眾人就會迫不及待地圍了上去,收到信的洋洋得意,沒收到的垂頭喪氣。那時,寄信大都是平郵,近的只需幾天,遠的要等一個星期甚至半個月,那種望眼欲穿的等候與甜蜜的滋味,是現在人難以體會到的。
因為自己的信件來自廣西,劉敏的這位筆友在同學之間也引起了一時騷動,大家都羨慕她有位那么遠的朋友。一個白色的信封,上面蓋有廣西和河南兩地郵局的郵戳,小小的郵票上印有廣西的風景。第一封信被劉敏珍藏了好久,也翻看了多次。
劉敏告訴記者,后來,她還和筆友互換了照片,是自己特地跑到照相館照的。隨著時間的推移,劉敏也開始和朋友、家人通信,信的內容就像一道道精神大餐,讓劉敏在閱讀中得到了享受。有時,劉敏還會把信帶在身上,獨處的時候一遍又一遍逐字逐句地品味。
劉敏回憶說,每次往綠色郵筒里塞一封信,就送出去了一份希望、一份等待,小小書信蘊含了無窮的魔力,承載著她的情感和希冀。
溫暖人心的書信
劉敏說,那些久遠的信,經過反復咀嚼,溫暖的字句都會留在心里。至今,她還保存著與同學、朋友之間來往的書信。
前年春節,劉敏意外地收到朋友寄來的手寫賀卡,她將其像珍寶一樣收藏了起來,與其說是收藏卡片,倒不如說是收藏那觸動心靈的回憶。
“發達的科技,促使快餐文化鼎盛,便捷了人們的交往和溝通。一條短信、一通電話,能迅速聯系到彼此,快是快了,但似乎少了許多回味和期盼。”劉敏說,書信的溫暖沒有替代物,一見到它們,那種美好的回憶就會涌上心頭。
“信紙上的字跡,體現一個人的特征。千里之外,見字如見面,往往信的內容還沒讀,單是看到熟悉的字跡,心就立刻溫暖了。這是電子郵件等無法替代的。”劉敏感慨道,離家求學、外出工作、客居他鄉,都能體會到“家書抵萬金”的厚重。多少個寂靜的夜晚,劉敏把親人、朋友的來信讀了一遍又一遍,思念的淚水往往會打濕信紙。
很多人會懷念紙上傳情的美好時光,懷念苦苦等一封信的感受,懷念那些趴在桌子上給遠方的親人、朋友字斟句酌寫信的夜晚,懷念把信紙捧在手上,一遍遍體味其中酸甜苦辣的感覺。現在通訊發達了,人們逐漸遠離寫信、收信的年代。作為一種懷舊文化也好,一種心情記錄也好,寫信,在偷得一日閑的時候,大家也可以重新體味一下。
責任編輯:ldm
(原標題:駐馬店網)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