桿秤 記憶中的計量工具
摘要:□晚報記者 張麗麗 袁 敏 本報訊 隨著電子秤的普及,桿秤漸漸退出市場,但市民陳娟收藏了兩桿秤。7月17日,記者來到開發區金河街道汪劉莊社區時,陳娟正在院子里乘
□晚報記者 張麗麗 袁 敏
本報訊 隨著電子秤的普及,桿秤漸漸退出市場,但市民陳娟收藏了兩桿秤。
陳娟今年65歲,聽說記者要看她的收藏,陳娟連忙從屋里把桿秤拿出來。記者看到兩桿秤都有一根細細的秤桿和一個不規則的秤砣,不一樣的是,一桿秤用秤鉤掛物品稱重,另一桿秤用秤盤盛物品稱重。
“這兩桿秤是我以前做生意時使用的,已有30多年了。”陳娟說,雖說現在做生意不用桿秤了,但她舍不得丟掉。每隔一段時間,她將桿秤拿出來擦拭一番,把秤桿、秤砣和秤盤都擦得干干凈凈。
“年輕時,孩子小,收入低,家庭經濟困難,我在集鎮上開了一家雜貨鋪,賣日常生活用品。”陳娟告訴記者,這樣一來,就離不開秤了。當時,買桿秤要到鄉供銷社。為了買一桿秤,她賣掉一擔糧食,托親戚買到這桿帶秤鉤的秤。談起買秤的經歷,她說一輩子都忘不了。
陳娟撫摸著那桿帶秤鉤的秤,激動地說,這桿秤上的秤星曾經掉了一顆。記得剛開始做生意時,她不熟練,經常出現失誤。那次,她給顧客稱白糖,秤砣沒有掛好,眼看就要掉到地上,她只顧著接秤砣,不小心秤桿碰到水泥柱上,秤星掉了一顆。她找制秤的師傅修理,這桿秤才恢復原貌。
后來,陳娟覺得用帶秤鉤的桿秤不方便,就買了一桿帶秤盤的秤。“把商品放到秤盤里,一提秤桿,重量就出來了,比用秤鉤省事。”陳娟說,這桿秤為她做生意帶來了便利。
“那時候,除了做生意的人需要桿秤外,一般農戶也不可或缺,有條件的家里都會準備一桿秤。”陳娟說,每到賣紅薯、糧食的時候,農戶們拿著各式各樣的秤來到市場。桿秤成為家庭必不可少的生活用品。
“近些年,電子秤普遍使用,桿秤越來越少見,漸漸淡出人們的視線,已成為一道逝去的風景線。”陳娟說,如今,她做生意也換成了電子秤。雖說用上了電子秤,但她對桿秤有很深的感情。桿秤不僅是一件物品,還代表一段歷史、文化,讓她深深記在心上、印在腦海里,不能遺忘和輕易丟棄。
責任編輯:ldm
(原標題:駐馬店網)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