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障房成為真正的“暖心房”
摘要:安居才能樂業。讓百姓住得舒心,既要從大處著眼,也要從小處著手。5年來,我國不但在保障住房困難群眾“有房住”上下工夫,努力滿足他們的社會公共服務需求,而且
安居才能樂業。讓百姓住得舒心,既要從大處著眼,也要從小處著手。
5年來,我國不但在保障住房困難群眾“有房住”上下工夫,努力滿足他們的社會公共服務需求,而且從廁所改造、“城市病”治理多角度入手,打造城鄉宜居環境,讓城鄉居民住得更加舒心。
居住在北京大興區高米店家園公租房小區的魯女士了卻了一樁心事:女兒享受到子女就近入學政策,入讀首都師大附中大興北校區小學部。“孩子上學是件大事,公租房住戶也能享受就近入學政策,給我們解決了一大難題。”魯女士說。
從保障住房困難群眾的基本住房需要,到努力滿足他們對社會公共服務的需求,我國保障性安居工程扎實推進,保障房成為真正的“暖心房”。
我國為滿足特定群體的基本住房需求,建設了各類保障性安居工程。“十二五”期間,我國建成保障房約4000萬套。“十三五”規劃提出,城鎮棚戶區住房改造將完成2000萬套,基本完成城鎮棚戶區和危房改造任務。
“水清了,環境好了,住得更舒心了。”從黑龍江移居三亞已近十年的趙秀蘭對記者說。以前三亞的一些綠地會被用去蓋房子、搞商業,而這兩年生態環境變化大,她可以去公園呼吸新鮮空氣。
趙秀蘭所感受到的生態環境的改善正是城市“雙修”給三亞帶來的變化。三亞于2015年被住建部列為“城市修補、生態修復”首個試點城市——以治理內河水系為中心,修復城市生態體系;以打擊違法建筑為關鍵,破解城市修補難題;以強化規劃管控為重點,優化城市風貌形態。
我國正處在向城市社會轉型的關鍵期,但一些城市的市政基礎設施建設出現“短板”,距離綠色、低碳理念差距大,由此引發城市內澇、交通擁堵等一系列“城市病”。
2015年底召開的中央城市工作會議提出,要加強對城市的空間立體性、平面協調性、風貌整體性、文脈延續性等方面的規劃和管控,留住城市特有的地域環境、文化特色、建筑風格等“基因”。
2015年我國啟動了地下綜合管廊、海綿城市建設試點,探索城市轉型、科學發展。截至目前,“海綿城市”建設試點項目已建設面積420平方公里,完成投資約550億元。 (據新華社)
責任編輯:yjh
(原標題:新華網)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