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被讀錯的亓姓
摘要:□晚報記者 王瑩 文/圖“元老師,我有一件事情想咨詢您。”“什么事,你說。不過,我不姓元,我姓亓。”“哦,對不起,我念錯了。”&l
□晚報記者 王瑩 文/圖
“元老師,我有一件事情想咨詢您。”
“什么事,你說。不過,我不姓元,我姓亓。”
“哦,對不起,我念錯了。”
“沒事,我也已經習慣了”……
這是遂平縣和興鎮金劉小學教師亓瑞和學生家長的一段對話。她告訴記者,由于她的姓比較特別,經常會被人讀錯。“六、萬、元、卡,念什么的都有,只要是個陌生人,我就得給人家糾正幾遍,為這事,我不知多說了多少話。”亓瑞告訴記者。
亓瑞是個不善言辭的姑娘,是金劉小學三年級的數學老師,出生于遂平縣和興鎮劉店村。“村里有7戶姓亓的,聽老人說是這7戶是從外地一塊遷過來的,都是親戚關系,但具體是從哪兒遷過來的,我還真不清楚。”亓瑞說。
亓字讀作 qi(其),亓姓屬稀有姓氏。
亓瑞與乖巧的兒子。
經常被寫錯念錯
人們在生活中難免會碰到一時拿不準讀音的姓氏,特別是在社交場合,讀錯了姓,不僅會讓對方感到尷尬,還使自己難堪,于人于己都沒有好處。
“你要是跟對方說你姓亓,對方會立即問你‘整齊的齊?’你要是拿出證件給對方看,很少有人會一下子念對,六瑞、萬瑞、元瑞、卡瑞、方瑞,念什么的都有。”說起自己的姓氏,亓瑞說了一件趣事。
有一次,亓瑞去買火車票,一名工作人員橫看豎看愣沒念出她的名字,最后只好問了句:“你貴姓?”當她回答姓亓時,那名工作人員一連摁了幾個鍵,依然沒有打出來“亓”字,他懷疑地問:“你確定這個字沒有寫錯?”
生活中,亓字經常被寫錯。“每次參加活動,主辦方在印制花名冊時,經常把‘亓’寫成整齊的‘齊’。也難怪,亓姓實在是太少見了。”亓瑞笑著對記者說,雖然自己的姓氏少見,也容易被人寫錯念錯,但她的幾位好朋友卻是因為她的姓氏而結識的,這一點兒令她很開心。
“曾經有人問我是不是恒興的,我很納悶。人家告訴我,恒興有姓亓的。”亓瑞告訴記者,距離劉店村不遠有個恒興村,該村九組、十組、十一組姓亓的有200多戶人家, 不知道我們是從那兒遷走的,還是和恒興村的亓姓人一起遷來的。
亓氏占我國總人口的萬分之一
關于亓姓的歷史,山東省萊蕪市北梨溝亓家祖墳的一塊碑上這么記載:明洪武二年,自臨邑遷至萊邑,獨樹一姓,自立一家。
據《亓氏族譜》記載:始祖士伯公為江淮間人,元末兵起為避戰亂率子流徙至此。中華亓氏據目前有關資料統計約為13.4萬人,占我國總人口的萬分之一,但就萊蕪本地而言總數有8萬之多,也就是說中華亓氏絕大多數定居萊蕪。除此之外,散居在全國各地的亓氏后人除西藏自治區未見有居住者外,其他省份都有統計。從目前掌握的資料看,不論是國內,還是生活在異國他鄉的亓姓之人祖籍全是出自萊蕪,同屬萊蕪亓氏始祖亓士伯之后人。簡言之,中華亓姓根在萊蕪。
亓詩教說
亓詩教生于明嘉靖年間,萬歷二十六年戊戌科進士,歷經嘉靖、萬歷、泰昌、天啟、崇禎五帝,官至都察院右僉都御史巡撫河南。他是萊蕪亓氏第九代之人,他通過對亓姓家族歷史的考證,對亓氏始祖作出了客觀的定論。他認為,萊蕪亓氏始祖的身世,萊蕪亓姓發展的淵源,都是從明初亓姓始祖亓士伯之起始,簡言之,中華亓姓發源于萊蕪,形成于明初。從它的原始形成到今天近六七百年的歷史。亓姓作為中華姓氏大家庭中的一員,盡管人數不多,但從發現的所有生活在全國各地的亓姓之人,目前還未發現否定祖籍萊蕪的其他說法,這也印證了在明之前沒有“亓”姓之說。
朱元璋與萊蕪亓姓之說
據《亓氏族譜》記載,萊蕪亓氏由始祖士伯公率四子勤(成)、賓、全、世能徙居萊蕪后,其長子亓勤(成),又取道陽信返回淮地從戎。據河南蘭考縣亓令志提供的《蘭考縣志舊編》載:“祁英,本姓亓,前明以靖難軍屢立戰功,授副千戶,遷指揮使。洪熙元年(1425),升中軍都督府都督僉事。宣德六年卒,宣宗賜祭葬。子孫世襲壽州衛指揮僉事,英父亓成(勤),洪武元年(1368),歸附大將軍徐達從軍,為驍騎小旗。一日,太祖親選軍卒,至成名,上曰:‘此必海外異姓’,即舉筆易亓為祁。至今子孫家僅封者仍姓亓,在宦承襲皆從祁,七世孫民表,任中都督守司副督守。”
從蘭考縣志記載和亓詩教為始祖定論中看出,萊蕪亓姓始祖亓士伯元末曾作為當時眾多農民起義軍的一代梟雄,也曾為推翻元朝的統治馳騁沙場,后因個中緣由更名易姓,遠離殺戮,徙居嬴牟獨開一姓,開始了新的生活。長子亓勤(成)從軍效力徐達麾下。從一代帝王親選軍卒不識“亓”字之舉,可以看出。雖然明太祖朱元璋出身布衣,但作為一個姓氏之字居然不識,也未免小看了皇帝。作為形成于宋代的《百家姓》一書,朱元璋可謂爛熟于心,但為什么不識“亓”字呢?這就恰恰說明了在明之前,亓字還沒有廣泛地見諸典籍史冊。百家姓中收錄的復姓“亓官”,其明朝書寫形式也不是現代的“亓官”,而是寫作“笄官”或“丌官、并官”。因此,幾乎與明代同時形成的一個姓氏“亓”,作為皇帝不識也無可厚非。
萊蕪亓氏與亓官氏之說
亓因培,清末舉人,曾任博山縣長、民主進步人士。萊蕪《亓氏族譜》六修主持人。民國《萊蕪縣志》主修。他曾說:“萊蕪亓氏,考古者皆謂出于亓官氏。這多引于孔子夫人之故”。然而,在宋代之前所見的典籍中孔子夫人都寫作“并官”而非亓官。
查證史料,宋代之前我國復姓中尚未見“亓官”姓氏記載。關于孔子夫人的載錄較早見于漢代金石碑刻亦稱“并官”,金代孔元措《孔氏族庭廣記》卷一《先圣》稱“并官氏”,卷二《歷代崇奉詔文》載:世宗大定十八年以皇統修廟羨錢付本廟修鄆國夫人殿。后世元明時期加封詔書碑亦作“并官”。另見明代凌迪知《萬姓統譜》、清代王仁俊《魯國先賢傳》所載亦同。另三國王肅《孔子家語本姓解》則載曰:“孔子至十九歲娶于宋之丌官氏”。清代張澍《姓氏尋源》以及今人編篡之《中國古今姓氏辭典》《中華姓氏大全》《中國姓氏詞典》《姓氏詞典》等皆引《孔子家語》作“丌官氏”。由此得出辨證,漢代稱孔子夫人為“并官氏”,三國時稱“丌官氏”,宋代始稱“亓官氏”,宋代之后三種稱謂開始混同并存。如果說亓與丌,形近音義同,尚可牽強,而與“并官”相比,其形、音、義相差甚遠,讓人難以茍同。
亓并非“亓官”演變而來
查閱資料顯示,自有典籍史冊見之亓字以來,規范的現代寫法始于明代。也就是自有萊蕪“亓”之后,才形成了這樣標準的書寫形式。過去,見之典籍中的漢代丌石,唐代丌志紹,宋代的丌赟,都是丌,而非亓。就是有“亓”字出現,也不是今天的書寫模樣,如《墨子·備梯》:“梯者,重器也,亓(六)移動甚難。”再如東漢許慎的《說文解字》是我國第一部系統的分析字形和考究字源的典籍,其中亓字也寫作“六”(即上二,下八)。
謂亓姓出自萊蕪,源于明代,還有一個主要的依據,那就是經過幾十年的研究發現,現生活在我國各地的亓姓之人都是出自萊蕪。亓氏族譜自明嘉靖年間開始創修至2000年的7次續修,前后經歷近七百年,祖系分明,世輩不亂,從一世至二十八世,薪火相傳,瓜瓞綿綿。不管是生活在哪省哪縣,哪個地區甚至是異國他鄉,只要一說姓亓,立馬說出祖出嬴牟何地。亓氏族譜載,始祖士伯遷自于淮,上祖無考。據《北巡私記》記載:“元惠宗從大都出逃時,哈拉章與在其中,專家推定其與脫脫長子為同一人,且后來北元御史三寶奴后為脫脫次子。”
亓并非“亓官”演變而來,也非亓“丌”相通,更非與“開”“并”相提,這是根據史料及專家研究考證,結合所有繁衍在世界各地亓姓之人之根得出的定論。
責任編輯:fl
(原標題:駐馬店網)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