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把荒山變成了“聚寶盆”
摘要:走進泌陽縣馬谷田鎮西陳莊村的中和水庫,山上被蒼翠的火炬松覆蓋,結滿果實的油桐樹遍布其間,一群雞子在林下覓食,水面上鴨子嬉戲,鯉魚不時在水中跳躍……一幅美景映入人們的眼簾。 這幅美麗畫卷的描繪者
□晚報記者 周心放 通訊員 陳遠志 文/圖
仝國儉在給鴨子撒飼料。
走進泌陽縣馬谷田鎮西陳莊村的中和水庫,山上被蒼翠的火炬松覆蓋,結滿果實的油桐樹遍布其間,一群雞子在林下覓食,水面上鴨子嬉戲,鯉魚不時在水中跳躍……一幅美景映入人們的眼簾。
這幅美麗畫卷的描繪者就是馬谷田鎮小李莊村黨支部原書記、中和水庫承包人仝國儉,他用十年的時間完成中和水庫四周的荒山綠化,同時還利用當地優越的自然條件搞起了特色養殖,成為當地村民廣為贊譽的佳話。
長年堅守 荒山變綠
今年57歲的仝國儉,先后擔任過小李莊村委主任、村黨支部書記。2005年,仝國儉突然作出一個讓人無法理解的決定——找片荒山植樹去。他說,他小時候,山上的樹還不少,但是后來被砍光了。沒有了樹木,水土流失非常嚴重,而且夏季經常暴發山洪,他想在有生之年為荒山綠化和治理水土流失做點貢獻。
他與西陳莊村委簽訂了為期50年的合同,承包了中和水庫四周的荒山,開始植樹造林。他跑有關部門、請技術人員測土質。他要實現為荒山添綠的夙愿。
“放著好好的日子不過,跑到沒水沒電的山上去種樹,真是有錢沒地兒花了。”
“那地方根本就種不活樹,他不會是頭腦有問題吧?”
“再精明的人老了也會糊涂。”
……
一向精明的仝國儉要在石頭堆里種樹,村民們一時議論紛紛,不少人表示懷疑。
仝國儉沒有被外界的不理解所干擾,他和妻子毅然上山,在山坡上搭建了幾間簡易房,過起了“吃水靠車拉、照明用蠟燭”的生活,終日忙碌在荒山上,走上了艱苦的荒山綠化之路。
仝國儉先后投資20萬元購買樹苗、平整土地、挖掘樹坑。2005年春,仝國儉種下了20余萬棵火炬松樹苗。因為樹坑太淺,加上干旱缺水,一年下來,松樹苗幾乎死光,連一向支持他的妻子也埋怨說:“這山上都是石頭,咋能種活樹啊!”當時,他心里也相當難受,但這些并沒有使仝國儉退縮。
2006年春天,仝國儉總結了第一年的教訓,把每個樹坑都挖至
仝國儉夫妻倆吃住在山上,起早貪黑,跑遍了山上的每一寸土地,數年如一日堅持開荒、植樹、種花、種草。10年的時間,仝國儉在荒山綠化中不斷摸索各種苗木的生長習性,改善種植方式,每年都是死一批再補栽一批,從未間斷。
每到陰雨天,別人往家里跑,他卻往山上跑,恨不得把雨水都截留在樹林里。在他的精心照料下,栽種的樹木長勢一年比一年好,再加上落葉、枯枝腐化后變成天然肥料,山上的土壤一年比一年肥沃,草木也越來越茂盛。如今,他讓光禿禿的荒山披上了綠裝,使昔日的荒山亂石崗變成了上有火炬松、中有油桐樹、下有花草的綠色生態園。目前,火炬松樹干有的已經長到13公分粗,逐漸進入砍伐期。山上1000多畝油桐樹也果實累累,每到油桐果收獲的季節,他都會免費讓附近的村民上山采摘,也為附近村民帶來了收入。
在搞好荒山綠化的同時,仝國儉還在水庫周邊的平坦地帶種了一大片楊樹。在他的帶動下,周邊村民也掀起了種樹造林的熱潮。
有人勸他:“你快60歲了,還栽啥樹,有錢還不如在家好好享享清福。”可他說:“人不能太自私,我要為構建和諧社會做點貢獻,探索出適合本地治理荒山、保持水土的經驗。”
承包水庫 特色養殖
在簽訂承包荒山的同一年,仝國儉又承包了中和水庫,開始探索特色養殖。
中和水庫水域面積近200畝,水質優良,周邊風景優美,尤其是隨著荒山綠化后林地面積增加,使該處適合魚、鴨養殖。經過多方考察后,2008年,仝國儉利用當地優越的自然條件,開始搞起了養殖。
雞鴨鵝全部采取散養模式,雞在山上覓食,以昆蟲、草籽為主;鴨子在水中散養,鴨糞可以作為魚飼料。
剛開始養殖時,仝國儉遇到了經費和家禽疾病防治兩大難題。沒有經費,他找親戚朋友四處籌集資金。另一個難題就是免疫問題,剛開始沒經驗,第一批養殖的雞子由于疾病防治沒做到位,死了50多只。后來他不斷從書本和網絡上學習家禽疾病防治知識,還不斷找這方面的專家請教,時間久了仝國儉也成了這方面的專家。
經過幾年的不懈努力,仝國儉的特色養殖經濟效應凸顯。目前,仝國儉養殖的鴨有2000多只、雞3000多只、鵝300多只,水庫年產淡水魚2萬多公斤,而且銷路很好。
在自己承包水庫養殖致富后,仝國儉沒有忘記鄉鄰,他主動為周圍村民引進養殖項目,傳授養殖技術,目前已帶動附近6戶村民靠養殖走上了致富路。冷莊村的冷萬德想搞養殖,仝國儉就為他引進了300多只鵝。夏莊村的李中禹在家養了幾百只鴨子,經驗不足,仝國儉經常上門傳授養殖技術。老苗莊村的李文俊養了3000多只雞,規模較大,人手不足,仝國儉一有空就去幫忙。
為擴大規模,仝國儉帶領村民建立了生態農業合作社,采取“公司+農戶”的經營模式,統一供鴨苗、統一技術指導、統一飼料配比、統一組織銷售,吸引更多養殖戶“抱團”闖市場,帶動更多村民走上致富路。
義務修路 心系防汛
中和水庫群山環繞,村民出行很不方便。為解決這一問題,仝國儉自費2萬多元在水庫周圍修了一條寬10米、長700米的道路,既方便了附近村民出行,又合理利用了資源,受到了當地村民的稱贊。
中和水庫是小型二類水庫,地勢險峻,每到汛期,仝國儉就忙碌起來。每天晚上,他要繞著水庫堤壩和泄洪道轉幾圈,看看哪里有險情。有時候他整夜不睡覺,時刻觀察水庫的水位。自己能處理的就及時處理,處理不了的就第一時間報告給有關部門。“咱既然承包了水庫,就得對下游百姓的生命財產安全負責。”仝國儉說。
責任編輯:yjh
(原標題:駐馬店網)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