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息見報當天早晨找到一位烈士親人
烈士家人已尋親半個多世紀
摘要:“我是烈士侯太珠的侄子。我們一家人尋找了半個多世紀,今天終于找到了。”昨日早晨,記者接到市民侯平代打來的電話,稱烈士侯太珠是他的大伯。
《本報為23位志愿軍烈士尋親》后續報道
侯平代展示父親的黃埔軍校建校60周年紀念冊。
□晚報記者 高琳琳 文/圖
“我是烈士侯太珠的侄子。我們一家人尋找了半個多世紀,今天終于找到了。”昨日早晨,記者接到市民侯平代打來的電話,稱烈士侯太珠是他的大伯。
一位烈士后人找到
昨日,本報刊發了《本報為23位志愿軍烈士尋親》一文,報道了一批志愿軍烈士后代在朝鮮開城和安州志愿軍烈士陵園掃墓時,發現部分河南籍志愿軍烈士安葬地,其中有26位志愿軍烈士是駐馬店籍,通過熱心市民提供線索,上蔡縣三位烈士的后人已經找到,本報希望其他23位烈士也能找到親人的事。
昨日一大早,記者就接到市民侯平代打來的電話,對方十分激動,不停地說“終于找到了”。
隨后,記者在市解放大道西段一家銀行見到了正在工作的侯平代。侯平代說,報紙上報道的駐馬店籍烈士侯太珠是他的大伯。侯太珠兄弟三人,他排行老大,當年參加抗美援朝戰爭時還沒有成家,沒想到這一走就沒了音信。后來知道大伯犧牲了,但在哪兒犧牲的,安葬在何處一家人都不知道。
“我爺爺去世得早,奶奶生前一直念叨這個兒子。我父親四處打聽大伯的下落。”侯平代告訴記者,這么多年來,大伯一直沒有消息。父親臨終前還放不下這件事,希望家人替他完成心愿。
烈士家人曾參加革命
提起父親,侯平代滿是自豪。他說,父親雖然沒有像大伯那樣遠赴戰場,但是父親的所作所為一樣讓人驕傲。
侯平代說,他父親侯太欽1942年入伍,1946年黃埔軍校特科十九期畢業,任國民黨炮兵15團2營排長。“我父親后來跟著共產黨起義到了人民的部隊,全國解放后回到家鄉。”侯平代說,他的老家在泌陽縣,父親回來后在板橋水庫工作。上世紀80年代平反后,父親調到省水利廳工程局工作。
在侯平代保存的一本1986年出版的《信陽市黨史資料》中,記者找到了侯太欽參加革命的身影:1948年下半年,侯太欽在信陽黨支部的教育下思想提高很快,為護送去解放區的青年學生出城做了一些工作。當年10月,侯太欽又為黨支部繪制了敵軍信陽城防工事圖,并于第二年率領士兵起義投靠解放軍。
尋親腳步不停歇
本報繼續刊登這些烈士的信息,希望通過大家的努力,讓更多烈士“回家”。
楊玉福(50軍450團,泌陽縣付莊鄉竹林村)、呂蘭青(志愿軍40軍政治部,泌陽縣雙廟街鄉夭莊村)、方東明(63軍187師炮兵6連,汝南縣留盆鎮老馮村)、宋道財(65軍193師577團2連,汝南縣和孝鎮賴廟村)、韓萬昌(遂平縣花莊鄉,中國人民志愿軍)、楊德波(遂平縣諸市鄉,現驛城區諸市鄉)、陳志發 (60軍180師543團,正陽縣慎水鄉)。
呂運財(4野120團,西平縣呂店鄉呂店村)、劉廷永(64軍第190師570團3營7連,西平縣呂店鄉張于莊村)、魏祖敏(46軍133師397團,西平縣師靈鎮油房張村)、胡兆德 (116師347團2連,西平縣)、張金山 (39軍115師345團5連,平輿縣古槐鎮蔬菜隊二隊)、陳鳳立 (16軍47師戰車團連長,平輿縣郭樓鄉三陳村丁字廟)、王洪勛 (16軍32師96團,平輿縣)。
駐馬店的烈士有:高勤山(炮2師30團3營2連)、李德芳(46軍137師榴彈炮團2營6連)、李運堂(炮兵8師42團1連)、潘青云 (12軍31師93團4連)、田德祿 (40軍118師352團)、汪俊亮 (炮8師高炮54營1連)、王鶴印 、謝振清 (40軍120師360團1營1連)。
上述烈士的后人或者知情者看到報道后,請及時與本報記者(13639659110)聯系。
責任編輯:ldm
(原標題:駐馬店網)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