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抗美援朝老戰士呂守科
摘要:戰后赴朝去援建硝煙散盡造良田——記抗美援朝老戰士呂守科□晚報記者 袁敏 張麗麗 文/圖開篇詩參軍到朝鮮,戰后去援建。修橋蓋房子,打井造良田。人人齊動手
戰后赴朝去援建
硝煙散盡造良田
——記抗美援朝老戰士呂守科
□晚報記者 袁敏 張麗麗 文/圖
開篇詩
參軍到朝鮮,戰后去援建。
修橋蓋房子,打井造良田。
人人齊動手,個個都爭先。
臨別依依情,熱淚以潸然。
在驛城區東風街道小劉莊村近樓臺村,有這樣一對夫妻,丈夫曾是抗美援朝志愿軍,在異國他鄉參加戰后重建三年;妻子在家獨自撫養孩子。“他們是呂守科夫婦,也是我們村的名人,大家都知道呂守科參加過抗美援朝戰爭,他也經常給我們講在朝鮮的情景,有時候還會說幾句朝鮮話。”說起呂守科,近樓臺的村民這樣描述道。
呂守科的女兒拿著父親的證件讓記者看。
辭別妻女赴朝鮮
年初的一天,記者幾經周折找到了呂守科的家。此時,他在妻子的幫助下,坐在院子里曬暖。暖和的陽光照射在他的身上,老人聽著收音機,臉上露出了滿足的笑容。
“聽說你們來采訪我,我提前把保存了幾十年的兵役證拿了出來,那是唯一能夠證明我當過志愿軍的證件了。”見到記者,呂守科說著,讓妻子把那本兵役證遞給記者看。
記者在那本有些陳舊的預備役軍士兵兵役證上看到,呂守科1955年3月應征入伍,1958年2月17日退伍。在兵役證上,加蓋的章是中國人民志愿軍第二零一部隊,還有彭德懷的簽名。
“我們到朝鮮是參加戰后重建工作的,并沒有參加過大規模的戰爭,但是小打小鬧的游擊戰還是打過的。”說起朝鮮戰場上的事情,呂守科的頭腦很清晰,向記者講述他當兵的經過。
1954年10月,朝鮮戰爭已經停戰,為了維護朝鮮的安全并幫助那里的人民恢復生產,中國政府繼續給予朝鮮以政治、軍事和經濟支持,部分中國人民志愿軍在停戰協定簽署后繼續留在朝鮮半島。
那時,21歲的呂守科已經結婚了,并且和妻子阮秀英育有一個女兒。聽說確山縣武裝部正在征兵,懷有一腔熱血的呂守科報了名,隨后在確山縣學習了半年。
1955年3月初的一天,呂守科等人接到命令,說部隊要立即開赴北方去。他們當時并不知道自己要去哪里,只知道乘坐了七天七夜的火車后,來到了遼寧丹東。
“當領到寫有‘中國人民志愿軍’的胸牌后,我們才知道自己已是一名中國人民志愿軍,即將奔赴朝鮮。”呂守科說。
異國他鄉做貢獻
“在丹東,部隊未停留多長時間,開過簡單的動員會后,我被分到機槍連,隨后便跟著大部隊一起跨過鴨綠江。”呂守科說,由于朝鮮戰爭已經停戰,他們前往朝鮮時并沒有遇到危險。
呂守科回憶說,火車到達朝鮮后,映入眼簾的是一片狼藉,一些地方交通處于癱瘓狀態。他記不清部隊駐扎在哪里,只知道四周全部是山。
他們到達朝鮮后的任務是幫助朝鮮人民重建家園,以及防止敵人再次侵擾。他們遇到的第一個問題就是寒冷。雖然此時已經是3月了,但是朝鮮的夜晚很冷,尤其是他們的駐地還在大山里面。
“朝鮮的氣候條件非常惡劣,冬天氣溫零下40多攝氏度,小便剛尿出就結冰了。”呂守科說。
據呂守科介紹,那時候,他們除了進行正常的軍事訓練外,還要下山去幫助當地的老百姓蓋房子、打窯洞、建工廠、修醫院,使他們盡快恢復生活、生產。正值年輕的呂守科,干起活來非常賣力,因突出的表現經常受到領導表揚。
“在幫助朝鮮人民重建家園的勞動中,不僅我一個人干活賣力,其他戰士表現得也非常好,領導干部更是帶頭干活。”呂守科說,當時大家的干勁很大,真正做到了“不到時間早上工,到了時間不收工,臟活累活搶著干,不用指揮打沖鋒”。
修渠、建堤、打井、蓋房、造橋、筑路、植樹、挖魚塘,朝鮮當地群眾需要什么,中國人民志愿軍就做什么,積極主動地為朝鮮人民的社會主義建設增磚添瓦。呂守科等人在朝鮮待了三年,幫當地人民干了三年的活,從來沒有喊過苦和累。
結下深厚的友誼
1957年,呂守科從機槍連調到了防化營當通訊班班長,這讓文化程度不高的他,有了學習的機會。那時候,從來沒有讀過一天書的呂守科,不僅學會了讀書、看報、寫字,還跟著當地的朝鮮人學會了很多朝鮮語,有些話至今還沒有忘記。
“比如‘阿媽妮’是大娘的意思,‘阿珠莫妮’是姐妹們的意思。”呂守科說,中國人民志愿軍在幫助朝鮮人民重建家園的過程中,與當地人結下了深厚的友誼。
呂守科回憶,在朝鮮留守期間,他們和部隊駐地的老百姓互有來往,那時的朝鮮人民生活非常艱難,經常吃草根樹皮充饑。為此,他們會拿出一些節省下來的糧食給對方。而到了節慶日的時候,當地的老百姓也會拿一些土特產送給他們。
中國人民志愿軍的辛苦并沒有白費。有一次,呂守科等人為山下一戶村民修建房屋,該村民家中只有一個老太太帶著三個孫子生活,日子過得非常艱難。雖然知道他們不會在家里吃飯,但是這位老太太每天想著法子為他們做飯,以此表達自己的謝意。
他們每次為朝鮮當地人民提供幫助時,都得到了對方的熱情回饋,哪怕是給他們端一碗水,送上一張手帕,縫好一件衣服……這些事情雖然很小,卻體現出了中國人民志愿軍和朝鮮當地人民之間的深情厚誼。
1958年,呂守科所在的部隊提前回國時,朝鮮人民到車站為他們送行,充滿了依依不舍之情。
從朝鮮回來后呂守科就退伍了,背包里除了幾件換洗衣物外,最寶貴的就是那本珍藏至今的兵役證。
珍惜現在的幸福生活
退伍后的呂守科于當年冬天再次應征入伍,參加了中國人民公安部隊,成為一名警衛人員。后來,呂守科從信陽調到鄭州,負責安保工作,為國家領導人站崗。
1961年1月,呂守科從部隊退伍,在當時的小劉莊大隊擔任民兵營長,負責民兵訓練和接送兵工作。
后來,駐馬店成立搬運公司,呂守科在那里一干就是19年,因年紀大了才離開工作崗位。呂守科和妻子共育有4個孩子,兩個女兒和大兒子在駐馬店生活,小兒子因當兵在洛陽定居了。
“小兒子當兵,是否受你的影響呢?”記者好奇地問。呂守科說,孩子們知道他參加過志愿軍,經常纏著他講述當年的場景,這些或多或少對他們都有些影響吧。
與記者的聊天時,呂守科始終保持著一種平淡的語調。堂屋的后墻上張貼著一幅毛澤東的畫像,兩側的墻壁上掛著一家人各個時期的合影照片。
“家里因供四個孩子上學,我家的經濟一直不太寬裕,但我已很知足了。”說起目前的狀況,呂守科滿足地說。呂守科的老伴阮秀英說,盡管我們生活比較清貧,但他毫無怨言。別看他上了年紀身體不好,仍然很關心時事政治,經常聽收音機的新聞。看到國家繁榮富強,他由衷地感嘆道:“國家強大了,人民也幸福了,我們一定要珍惜現在的幸福生活。”
責任編輯:fl
(原標題:駐馬店網)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