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過分強調數學
受訪專家: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少年兒童研究所所長 孫宏艷 本報記者 王冰潔
摘要: 有句老話:“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如今,各類數學競賽班、補習班充斥著孩子們的業余生活,但如此強調數學真的有必要嗎?《生命時報》特邀中國青少
有句老話:“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如今,各類數學競賽班、補習班充斥著孩子們的業余生活,但如此強調數學真的有必要嗎?《生命時報》特邀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少年兒童研究所所長孫宏艷解答。
數學鍛煉孩子思維。數理化在高考分數中占比達到60%,理化要運用大量數學知識,數學是基礎,其地位不容忽視。不僅是中國,國外也注重數學。美國人通過數學培養孩子能力,英國人注重數學應用性……孫宏艷表示,學校和家長重視數學很正常,而且有很多積極影響,有利于培養邏輯思維和抽象思維,激發孩子的想象力和創造性。新課程標準中強調讓數學生活化,即讓孩子發現生活中蘊含的數學信息,同時將數學應用在生活中。但重視要適度,過分強調數學的重要性可能適得其反。
過度重視有危害。孫宏艷說:“家長往往怕孩子輸在起跑線,有的家長甚至給4歲孩子報奧數班。”孩子的理解能力隨年齡增長呈階段性遞增,強迫孩子接受能力之外的知識,可能導致厭學和恐懼心理。
一些人認為,數學成績好壞代表智商高低。孫宏艷表示,家長不要過于看重孩子的數學成績,個體之間有差異,絕大多數人的智商和學習能力都很普通,如果都按照塔尖數學的方式培養,會導致孩子失去對數學的興趣。
理解第一,因材施教。孫宏艷建議,數學教學要符合孩子當前的理解能力,根據年齡特點因材施教,提高數學的趣味性。例如,運用教具幫4歲兒童認識圖形往往事半功倍,易于理解。美國哈佛大學心理學教授霍華德·加德納研究表明,人的智能可以分為8種——語言智能、邏輯數理智能、音樂智能、空間智能、運動智能、人際關系智能、自省智能和自然觀察智能。孩子擅長領域各有不同,有的孩子有語言天賦,有的擅長繪畫、音樂。但這些智能并不能時刻表現出來,因此父母需要在日常 生活中全面、細心觀察,挖掘優勢并適時加以引導,而不僅僅側重于邏輯數理智能。
孫宏艷表示,現在學校衡量學生的標準有了很大變化,成績已不是唯一標準,提倡素質教育。中國基礎教育改革也在汲取西方的優秀經驗,構建多元評價體系,賦予學生更多自主權。家長也應該與時俱進,根據孩子的特點加以培養。
責任編輯:yss
(原標題:人民網―生命時報)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