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異致安全感缺失 中國留學生熱衷“抱團取暖”
摘要:原標題:差異致安全感缺失 中國留學生熱衷“抱團取暖” 圖為馮天麟(左一)與同校的中國留學生聚餐合影?! ‰S著留學熱升溫,國外大學校園中,可以看到越來越
圖為馮天麟(左一)與同校的中國留學生聚餐合影。
隨著留學熱升溫,國外大學校園中,可以看到越來越多的中國留學生身影。一些留學生由此樂于在中國人的圈子里活動,無論是在學習中還是在生活中。那么,這么做的利與弊有哪些呢?
留學生注重選擇
當地華人社交圈
大部分留學生出國時都抱著“世界很大,我想出去看看”的心態。走出國門后,一些學生遇到了現實問題,表示國外很難交到朋友,無法融入當地環境。于是便主動或被動地選擇了將自己的社交圈局限在中國留學生中,抱團也成為留學生中普遍存在的現象。
馮天麟是澳大利亞墨爾本大學的研究生。她在未適應校園環境時,去尋求了學姐的幫助。學姐也是在墨爾本大學留學的中國學生,她將馮天麟帶入當地中國留學生的圈子中,使馮天麟很快融入了這個群體中。她回憶起自己剛到大學時的抱團行為說,“我在找合租舍友時,會傾向于選擇中國舍友;在學校的課堂上,我也習慣和中國人組成小組一起學習。”
刑航在美國羅格斯大學學習人力資源專業。她認為,中國留學生抱團現象非常普遍。“一般來說,大家會尋找來自中國的留學生做朋友,因為擁有同樣的故鄉情懷,彼此很容易相互交流;如果室友是中國留學生,或者因學習的專業相同,亦或來自同一個社團,就會自然而然地聚集在一起。總之,留學生之間結識的渠道多樣,所以結成的小團體也呈現多樣化的特點。”刑航說。
語言和思想文化差異
造成“抱團”行為
有接受采訪的留學生告訴筆者,學校里的外國教授曾和他們討論留學生抱團現象。教授認為,中國留學生習慣結伴而行是產生抱團行為的一個重要原因。馮天麟則這樣看待自己的抱團行為:“澳大利亞的華人非常多,華人圈子龐大,會形成強有力的凝聚力。而且,能夠在陌生的環境中聽到鄉音,親切感油然而生,所以我們很容易在華人圈里建立起自己的人脈關系。”
刑航的室友是中國人。她認為,與室友抱團并建立起深厚的友誼,可以減少來自生活和學習上的壓力。刑航說:“在很多情況下,尋找中國同胞相助更加方便。中國人和中國人更容易成為知心朋友。”
一些剛到國外不久的留學生會或多或少地出現“水土不服”的現象。文化和生活習慣的不同,可能導致他們一時找不到和外國人的恰當的交往方式,再加上語言交流上存在問題,于是他們更加傾向于和華人交流。
刑航說:“初到國外陌生環境,人往往缺乏安全感,不知如何敞開心扉同他人交往,于是留學生會選擇通過抱團的方式來尋求慰藉,相互‘取暖’。此外,還有一些人因為擔心自己的英語表達能力差,英語發音被人嘲笑,而羞于表達自己,不敢融入外國人的群體。”
走出“舒適區”
才能融入當地文化
在筆者采訪到的一些留學生中,部分留學生表示,雖然身在國外,但平時和外國人來往并不多。大部分認識的外國人都是學校里的同學,交往也僅局限于一起上課,生活中基本沒有太多的交集。所以畢業時驀然回首,發現自己幾年下來并沒有交到多少外國朋友。
宋沫函就讀于美國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分校。她認為,留學生融入當地文化的程度因人而異。“那些將自己的朋友圈局限在中國留學生圈子里的人,往往失去了提升英語表達能力的機會,也失去了了解外國人的機會。以至于即使身在國外,也對外國人存在誤解,認為他們不易親近等。其實,只要敞開心扉,秉承開放的態度,適當改變自己的交友方式,多參加社交活動,勇敢地表達自己,就會交到朋友。” 宋沫函說,“我在坐公交車時,經常遇到一些不認識的外國人,我們彼此會熱情友好地打招呼,有時還閑聊上幾句。我很享受這種日常的交流。”
馮天麟說:“有時候是我們自己抵觸和外國人交流。如果嘗試著主動交流,就會很快融入到他們的群體中。”馮天麟認為,在同中國人交往和同外國人交往之間,可以找到一個平衡點。有的時候,留學生可以采取抱團行為,如在中國節日聚會、解決生活上的燃眉之急等。但是也不能只在華人的圈子里打轉,畢竟出國的目的,除了學習知識,獲得文憑,還應該有了解當地文化這項內容。過于封閉自己,出國的意義也會打折扣的。(林之韻)
責任編輯:yss
(原標題: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