壺仙觀村訪古觀
摘要: □ 趙新春道教是中國土生土長的宗教,他的神仙大多也都很接地氣。細一深究,一不小心,這些神仙就是你的鄰里鄉親。在汝南縣城西北7.5公里的地方有個叫壺仙觀的村莊,村中
□ 趙新春
道教是中國土生土長的宗教,他的神仙大多也都很接地氣。細一深究,一不小心,這些神仙就是你的鄰里鄉親。在汝南縣城西北
一、費長房與壺仙觀
在中國神仙錄里,確定籍貫是今天駐馬店的著名神仙有三位。一位是原籍平輿后來因父母遷居南方,出生在南昌(今江西),以鎮蛟斬蛇出名的“神功妙濟真君”晉代的許遜——
據《后漢書·方術列傳》記載,費長房原來是汝南的一位管理市場的小官,經常見到一個賣藥的老頭。等到集市結束后,老頭會趁人不注意就鉆到自己隨身攜帶的小壺里。因為這,費長房知道這老頭是位神仙,就要拜他為師,經過考驗后,成為他的徒弟。費長房原本可以有更高的修為,但因嫌棄老頭讓他吃糞便的三條蟲子和凡心未了、思念家人,只學得捉鬼一項技能。但這也足以讓他名噪一時,“能醫療眾病,鞭笞百鬼,及驅使社公”。《后漢書》記載他曾識破幻化成汝南太守、擊鼓擾民的老鱉;在新蔡葛陂抓到過奸淫
然而,或許是學藝不精,或許是造化弄人,費長房最后弄丟了師傅給的治鬼符,卻被地方小鬼給殺死了。因為費長房是汝南人,所以在駐馬店至今留有很多與他有關的傳說和遺跡,其中最著名的是南朝梁人吳均《續齊諧記》記載的費長房交代徒弟桓景
按照《汝寧府志》和《汝陽縣志》的說法,壺仙觀是費長房遇仙的地方,所以修觀就是為了供奉費長房的師傅——壺公,也就是在汝南市場上那位賣藥的老頭。而宋朝王存等人編撰的《元豐九域志》里,則說“懸壺觀(即壺仙觀)即費長房舊宅”,是費長房自己的家,是他懸壺的地方。壺公,唐代王懸河《三洞珠囊》說他姓謝名玄(清代避諱,又稱謝元),是歷陽(今安徽和縣)人。《云笈七籤》引《云臺治中錄》則說他姓施名存,是魯(今山東)人。明朝王世貞寫有《壺仙詩》,曰:“昔有汝南白頭翁,手提玉壺稱壺公,壺中美酒十萬斛,桃花樹樹驕春風。長房小兒錯狡獪,三試不過同沙蟲。我今但入不肯出,一醉天地無終窮。”(見《弇州四部稿》十八卷)
漢代的汝南郡郡治在今天的平輿縣射橋古城村。費長房作為當時的市場管理員,自然也是在那里遇到壺公的。因此,最早的壺仙觀建在古城村附近。后來因為戰亂,汝南郡先后遷移到過安城、息縣和淮河下游的一些地區,直到隋才在當時的懸瓠城(即今天的汝南縣城,時為上蔡縣縣治)固定下來,先稱豫州,后為避唐代宗李豫的諱改稱蔡州。
唐玄宗是唐朝一位很著名的皇帝。他在位時唐朝達到鼎盛,留下很多宗教建筑,其中僅汝南縣城就建有開元寺、草堂寺(今廢,原址在今天汝南汽車站路東面,明朝朝廷賜名凊戒寺)。而汝南壺仙觀也是在唐玄宗天寶年間建造的。因為建成后不久的天寶十四年(公元755年)十一月趕上“安史之亂”,蔡州先后被李希烈、吳少誠、吳少陽、吳元濟占有,成為朝廷與地方割據政權相互爭奪的戰場。想必作為道家福地的壺仙觀香火也不會好到哪里去。
二、壺仙觀大木
宋朝的祖無擇,字擇之,祖籍范陽,祖輩于宋太宗至道年間遷入上蔡。在宋仁宗寶元元年(公元1038年)以科舉第三名登進士第,最后以中大夫知信陽軍,并死于任上。他寫有一首《題蔡州壺仙觀》詩:“鶯老花殘過禁煙,杖藜閑步到壺仙。仙家本是無塵地,別有風光一洞天。”《四庫全書》收錄的這首詩有個題記,詳細說明了宋朝壺仙觀的境況。根據題記,祖無擇是
壺仙觀宋朝稱壺公觀,也稱壺公祠,是當時蔡州一處非常出名的景致,不少宋代文人的著作里都留有它的影子。著名的像蘇轍的《蔡州壺公觀劉道士〈并引〉》、宋朝陳師道的《壺公觀大木》、秦觀的《次韻太守向公登樓眺望二首》、呂南公的《出蔡州》等。
關于壺仙觀的“大木”,宋朝蔡州通判劉敞先后寫有《壺公祠大樹》詩和《壺公祠大樹記》文。它的《壺公祠大樹》詩說:“若人既羽化,伊樹亦千年。委干龍蛇蟄(此樹枝反下入土中),交陰孔翠鮮。流光駒過隙,浮世海成田。信有壺中藥,能移物外天。真游藐何許,神理信茫然。會見遼東鶴,悲歌感市廛(壺公所居近市。今此樹乃在郊外,非漢時城也)。”
劉敞的《壺公祠大樹記》是為立在壺公祠的碑寫的碑文,除了講壺仙觀的地理位置、來歷和壺仙觀大木的三大奇異之外,還交代了宋朝壺公祠的始建和重修時間。宋朝壺仙觀始建于宋真宗咸平二年,即公元999年,是一個很吉利的年份。八卦一下,在民間聲譽甚高的包拯也是出生在這一年。時過境遷,風雨侵蝕,大概四十多年后宋仁宗慶歷初年,北宋名臣夏竦出守蔡州,對壺仙觀進行了翻新。關于宋朝人屢屢稱奇的壺仙觀大木,劉敞在《壺公祠大樹記》里列出了三點,“漢以來九百余歲矣,常草木所不能待也,此獨存,是其異者一也”,意思是說這棵樹從漢代生長到宋朝已經九百多年了,尋常的樹木都死了,而這棵樹卻一直存活;“察其根則虬結而膠致,察其干則空虛而穿穴,察其葉則柔弱而繁澤,是其異者二也”,是說你看這樹的根如虬龍膠結在一起,樹干中間空虛,多有孔道,并且樹葉雖然小弱,但卻充滿光澤;“條之下垂,蒂之上屬,側穿復出,大者合抱,小者徑尺,環之成林,是其異者三也”,再看看這些側出的樹枝,下垂入地,又返而上長,大大小小,環樹生長,就像一個小樹林一樣。有這三異,壺仙觀在宋朝的名頭也就越來越響,于是,有人就深究其這是什么樹來了。宋朝時嶺南地區尚還荒蕪,不是有錯被朝廷發配,很少人到南方去,自然對南方樹木也并不了解。據陳師道《壺公觀大木》記載,直到一個福建人沈丘令張戣到這里看過這棵樹,才給出了答案,這是一棵南方常見樹——榕樹。榕樹多生活在熱帶和亞熱帶地區,能在駐馬店這樣的北方地區長得很好,確實是件很奇異的事情。
三、明清壺仙觀
元好問是金末元初著名文學家、歷史學家,著有《中州集》十卷,在第九卷有《
公元1234年,南宋與蒙古聯手,在蔡州即今天的汝南縣,發動了滅金的最后一戰。當時蔡州的西面和北面是蒙古人的防區,壺仙觀也在其中。對于素以“我軍過后,草木不生”而著名的蒙古軍來說,究竟是拿這棵“仙榆”做了攻城器械,還是用樹作了堵練水(今練江河)淹蔡州城的木石,我們不得而知。反正從這以后,再沒有任何關于壺仙觀大木的記載了。
壺仙觀在明清時,只是《一統志》和《汝寧府志》、《汝陽縣志》等地方志書里有零星記載。沒有了森森的古木,自然也就是少了種仙氣和天人合一的文人情懷。
明朝景泰年間修撰的《寰宇通志》是明朝第一本《大明一統志》。書中稱壺仙觀為懸瓠觀,說“舊名懸壺,在府城北十五里。本費長房舊宅,唐天寶年間建,國朝正統八年重修”。在嘉靖年間改名壺仙觀。正統(1436年~1449年)是明朝第六個皇帝英宗朱祁鎮登基后的年號,八年是公元1443年。屈指算來,此時距宋朝重修壺仙觀已經過去了444年。
明朝到清初,“壺公仙跡”仍然被當地文人推為“汝南十景” 之一,但它的名氣、人氣顯然已難望宋朝鼎盛時的項背了。清代第一部《汝陽縣志》執筆者、明末清初當地著名文人羊璘寫有汝南十景詩,其中就有《壺公仙跡》:“市上白頭翁已去,傳來姓字多荒唐。翻身欲解壺中訣,煮石先傾樓下觴。鶴子往還等石火,靈祠興廢歷齊梁。一灣沙濕銀杏樹,野草青青晚日黃。”
清朝另一部《汝陽縣志》纂修者之一,當地文人李根茂也寫有《秋日游壺仙觀》:“壺公遺觀傍荒丘,汝水縈回繞觀流。不知仙子何處去,世人猶向此中求。高原日暮牛羊下,廢址風來草樹秋。若是長房乘杖回,桑田滄海亦生愁。”李根茂詩稱“壺公遺觀”,顯然到這時壺仙觀已經徹底衰落了。
今天的壺仙觀是有心人修建。三間青磚、石棉瓦頂房,在周圍高樹的襯托下顯得低矮而蒼涼,似乎與壺仙觀厚重的傳說和歷史并不相干。但“日暮牛羊下”、“風來草樹秋”的滄桑美景還是讓我覺得不虛此行,腦海里突然閃出的宋朝人劉敞的《壺公祠送別》,也讓我感悟到一種舍的灑脫:“塵世紛紛多別離,一攀庭樹欲沾衣。不知何故壺中叟,能棄人間不復歸。”彌補了看景不如聽景的遺憾。③3
責任編輯:ldm
(原標題:駐馬店網)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