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老福彩人的彩票收藏情結
摘要:今年56歲的李國安是個收藏愛好者,他家里的藏品與眾不同,既不是充滿靈性的玉石,也不是洋溢著典雅氣息的古玩字畫,而是福彩的老彩票,已經有上百枚了。 位于河源市區大
今年56歲的李國安是個收藏愛好者,他家里的藏品與眾不同,既不是充滿靈性的玉石,也不是洋溢著典雅氣息的古玩字畫,而是福彩的老彩票,已經有上百枚了。
位于河源市區大橋南路的44060105福彩站點,來到這個“元老級”福彩人的福彩網點,聽他那些從業的故事,從他那些褪了色、泛了黃,甚至是蟲吃鼠咬的紙片間,見證我國福利彩票發展的歷史,尋覓點點滴滴中國政治、經濟、金融的發展軌跡。
收藏老彩票上百枚
李國安戴著老花鏡,從一個資料袋中,仔細地翻找出一袋彩票,那就是他的藏品,借著這些藏品,講敘他經歷過的河源彩票史。
“這是1993年的彩票,那年也是雞年。”他首先向我們介紹了這組雞年的彩票,這也是他收藏時期最早的彩票。記者看到,這是一款叫“中國社會福利獎券”的彩票,票面伍角,開獎日期是1993年2月28日,票面是一只意大利來行雞。李國安回憶,那一年是雞年,獎券圖案是世界各地的各種雞。“那時候沒有電腦,中獎的號碼由工商銀行公布,要到那里兌獎。”他還留著當時公布中獎號碼的小字條,泛黃的紙張上寫著鉛印著各期的中獎號碼。“后來有了電腦票,彩票就變成這樣了。”我們看到一款2002年的福彩彩票,票面比較大,“選號、玩法類似于現在的雙色球。”李國安介紹。
李國安收藏的彩票上百枚,大多是自己購買的彩票,他按照時間分類放好,小心翼翼地收藏在袋子里。雖然彩票不多,但見證了河源福利彩票的發展史,反映福彩文化。
從老彩民到老站點業主
李國安是河源本地人,90年代初就開始買彩票,是名副其實的老彩民。1998年一個偶然的機會,他從一名藥店老板華麗轉身,成了一名“元老級”福利彩票業主。
李國安回憶,那時,他在市區老城經營藥店,有一名殘疾的福利彩票業主李先生來兜售彩票。“很多人不懂,根本不打理他。”李國安說,由于自己是老彩民,又看他身有殘疾,就幫襯了他,后來,還讓他進到自己的店里賣彩票,他與河源第一代彩票業主李先生成為了朋友。
藥店小小的地方,有人經營藥材,有人賣彩票,堅持了一個月,李國安發現自己的生意無法順暢進行。李國安無奈向李先生提出“挪位”的想法,李先生表示,愿意把自己經營的福彩事業轉讓給李國安。
“那時候整套機器,加上彩票,總共要3000多元,不是一個小數。”李國安本著對彩票的熱愛,接下了這個“檔”,就這樣,他轉身成了一名福彩業主。
寄信時代:寄來“彩票” 寄回“誠信”
做生意,最重要是誠信,無論是開藥店,還是賣彩票,李國安都堅持這一原則。對此,來自茂名的梁雪玲應該深有體會,他們之間發生了一段信封時代的誠信故事。
2002年底,茂名電白縣的梁雪玲到河源出差,在李國安的彩票店里買了一張彩票。回到電白后,梁雪玲發現她買的彩票中了500元。按著彩票上的電話,梁雪玲聯系上了李國安,把彩票用寄信的方式寄回了河源。彩票是不記名的,但除了專程來河源,只有這個辦法了。“她相信我,我就要做好來。”李國安樸實的一句話,道出了他的理念,他把彩票兌了獎,并按照信里的地址,給她寄回了中獎的500元。記者看到,他至今保留著寄錢的郵政匯款收據,還有梁雪玲2003年元旦寫來的感謝信。
年近60的李國安已經經營彩票店19年,他的子女已經長大。工作時,他要戴著老花鏡,打票、兌票,但為了服務好彩民,他沒有停歇,學習手機收款,支付寶、微信支付都干得妥妥的。“還能干就干吧。”對于這一事業,李國安還沒想退休。
責任編輯:wq
(原標題:人民網)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