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開啟科技獎勵制度3.0版
摘要: 解讀專家 鐘書華:華中科技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 |
解讀專家 |
![]() |
解讀專家 |
![]() |
中國航天科技領域涌現出一批功勛科學家,他們是國家科學技術獎當之無愧的獲得者 |
靜水深流。在當今全面深化改革的時代,我們每一項制度變革都在為國家和民族全面振興奠定更為堅實的制度基礎。科技獎勵制度作為黨和國家激勵自主創新、激發人才活力、營造良好創新環境的重要舉措,近日迎來具有里程碑意義的變革時間節點。《關于深化科技獎勵制度改革的方案》,(以下簡稱《方案》)由國務院辦公廳正式發布。這是繼1999年《國家科學技術獎勵條例》頒布后,中國科技獎勵制度迎來的又一次變革機遇。
① 確定3大重點任務
《方案》規定了改革指導思想和基本原則,提出了“改革完善國家科技獎勵制度”“引導省部級科學技術獎高質量發展”“鼓勵社會力量設立的科學技術獎健康發展”等3大重點任務。
“我很高興地看到,《方案》通過頂層設計,提出了中國特色科技獎勵體系的框架,為今后深化科技體制改革描繪了‘行動路線圖’。”華中科技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鐘書華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這樣表達看到《方案》后的欣喜之情。作為從事科技獎勵政策研究20多年的學者,他深諳該領域發展脈絡,認為《方案》在諸多方面實現了重大突破,特別是在“改革完善國家科技獎勵制度”部分,亮點紛呈。
中國科學院科技戰略咨詢研究院副研究員萬勁波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也提出類似看法,他表示,“改革完善國家科技獎勵制度”是深化科技獎勵制度改革的重中之重,《方案》以約一半的篇幅進行界定和闡釋。
② 對功利化和庸俗化亮劍
《方案》直指科技獎勵功利化痼疾,不僅提出“健全科技獎勵誠信制度”,從加強監督、暢通舉報渠道、嚴懲學術不端等方面加大治理力度,而且特別強調強化獎勵的榮譽性,提出“禁止以營利為目的使用國家科學技術獎名義進行各類營銷、宣傳等活動。對違規廣告行為,一經發現,依法依規予以處理”。
萬勁波指出,《方案》彰顯了治理科技獎勵制度功利化的力度與決心之大,接下來需要在相關條例和實施細則上進一步明確相關主體的法律責任。鐘書華說,據他觀察和總結,社會上關于科技獎勵有兩類不良現象:一是有人利用個別獲獎候選人的性格弱點,打著“幫助獲獎”的旗號,取得非法利益;二是個別商家過分夸大和虛假介紹獲獎成果,欺騙消費者以牟利。《方案》對國家科學技術獎作出上述禁止性規定,并進行處罰,旨在維護獎勵的榮譽價值,避免庸俗化。
③ 提名制+減量提質+開放性
《方案》提出,改革現行由行政部門下達推薦指標、科技人員申請報獎、推薦單位篩選推薦的方式,實行由專家學者、組織機構、相關部門提名的制度,進一步簡化提名程序。鐘書華認為,“提名制”這一重大“去行政化”改革舉措壓縮了個別候選人非學術操作空間,不僅體現了尊重專家學者的態度,而且順應了科技共同體自治的內在要求和國際獎項評選的普遍趨勢。萬勁波認為,提名制有利于消除“掛名”獎勵和“過程”獎勵,促進客觀、公正,同時,還可以把科研人員從繁瑣的獎勵申報中解脫出來,使他們潛心治學。
獎項“瘦身”和“塑形”是另一大亮點。《方案》提出,大幅減少獎勵數量,三大獎(自然科學獎、技術發明獎、科技進步獎)總數由不超過400項減少到不超過300項,同時,要進一步優化獎勵結構。萬勁波指出,獎項“瘦身”有利于保持獎勵的“高門檻”,而“塑形”則是使其結構比例更為合理。他認為這里的“結構”包括獎項結構、領域結構和年齡結構,其發展方向是使科技獎勵與世界科技強國建設的能力基礎和供需結構相匹配。鐘書華認為,三大獎中,大幅削減的會是科技進步獎,因為設置該類獎的初衷是為鼓勵科技成果轉化,今天成熟的市場機制已經建立起來,其作用可以交給市場來完成,減少此類獎順理成章。
值得注意的是,《方案》把三大獎獎勵對象由“公民”改為“個人”,同時調整每項獲獎成果的受獎人數和單位數要求。對此,萬勁波指出,這反映了科技獎勵視野更為開放,為中國科學技術進步、經濟社會發展、國防現代化建設作出突出貢獻的人都可獲得獎勵,能夠對本土人才、港澳臺人才、國際人才和留學回國人才進行一體化獎勵。鐘書華認為,上述調整尊重了科技前沿創新規律,因為在科技史上,前沿突破往往具有科學家個體創新特征,如瓦特發明蒸汽機,愛因斯坦提出相對論;而調整人數和單位數則有利于凸顯骨干創新人才在科技突破中的地位和作用,從而為杜絕科技獎勵“免費搭車”和“科研榮譽大鍋飯”現象指明了改革方向。
④ 打造國際知名獎項
正如鐘書華等學者之前接受本報采訪所預期的那樣,《方案》一方面提出,引導省部級科學技術獎高質量發展,另一方面表示,鼓勵社會力量設立的科學技術獎健康發展,對于具備一定資金實力和組織保障的獎項,鼓勵向國際化方向發展,逐步培育若干在國際上具有較大影響力的知名獎項。這不僅將極大改變長期以來,官方和半官方機構主導的科技評獎過多,社會力量科技獎項“短缺”的現狀,而且將大大提高我國社會力量獎項的國際影響力,增強對國際創新人才的吸引力。
“20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社會力量設立的科技獎獲得了較快發展,誕生了以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創新獎和全國專業協會獎為代表的知名獎項”,鐘書華指出:“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社會力量科技獎項當然不容易,要具備幾個必要條件。一是獎勵對象應是‘個人’,打破國籍限制。關于這一點,《方案》已經作出相應制度安排;二是每個獎項每次獲獎人不超過3位;三是有穩定、嚴格的評審程序和評審標準;四是獲獎成果要有國際影響。”縱觀我國目前已有的社會力量科技獎,鐘書華認為,何梁何利獎無疑是其中最知名、社會美譽度最高的,如果該獎項改變獎勵章程,獎勵對象擴大到國際范圍,有望率先成長為“國際上具有較大影響力的知名獎項”。萬勁波強調建立“科技獎勵品牌”市場培育機制和社會培育機制的重要性,提出支持社會力量獎勵加快發展,成為科技獎勵體系的重要主體,形成一批如“未來科學大獎”等有公信力和權威性的獎勵品牌。
根據《方案》要求,相關部門接下來要完成《國家科學技術獎勵條例》的修訂和《國家科學技術獎勵條例實施細則》的修改完善工作,從法規制度層面貫徹落實科技獎勵制度改革精神。鐘書華表示,《方案》發布標志著頂層設計已經完成,在廣泛征求各界意見基礎上推進相關法規的修訂或修改完善,將會確保頂層設計在實踐層面得到切實貫徹執行,從而實現新中國科技獎勵制度又一次新的飛躍。他說,新中國成立初期,科技獎勵制度在我國初步建立起來,可稱為1.0版本;1978年到1999年間,我國科技獎勵制度重新恢復并成立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工作辦公室,出臺了相關法規制度,初步形成了科技獎勵制度體系,可稱為2.0版本;進入新世紀,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按照《關于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加快國家創新體系建設的意見》的要求,完成科技獎勵制度頂層設計,推進科技獎勵制度實現新一輪變革,由此催生了3.0版本。這必將在全社會大力弘揚求真務實、勇于創新的科學精神,營造促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良好氛圍,充分調動全社會支持科技創新的積極性,為推動科技進步和經濟社會發展、建成創新型國家和世界科技強國注入更大動力。
(責編:崔東)
責任編輯:fl
(原標題: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