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姓溯源
摘要:□晚報記者 王瑩 文/圖在河南、山東、河北、安徽……上年紀的人總愛對年輕人說:“咱是山西洪洞縣老鸛窩底下的人。”為了證實這種說法,老人們總
□晚報記者 王瑩 文/圖
在河南、山東、河北、安徽……上年紀的人總愛對年輕人說:“咱是山西洪洞縣老鸛窩底下的人。”為了證實這種說法,老人們總是讓孩子們看小腳趾甲,說凡是過去從山西洪洞縣老鸛窩底下遷出的,最小的那個腳趾甲都是兩瓣的。歌謠和傳說標示著歷史對 “老鸛窩底下”事件的記憶。而根據《明史》《明實錄》《日知錄之余》等正史、筆記史料的記載,明朝洪洞大槐樹移民姓氏共812個,移民分布共18個省(市)、500個縣(市)。這其中就包括直姓。
直東釷
朱元璋決定移民屯田
在西平,提起直東釷沒人不認識,這不光因為他是西平縣公安局刑偵大隊一個鐵骨錚錚的硬漢,還因為他那稀有的、讓人記憶深刻的姓氏。要是有人追根他的姓氏,他總會斬釘截鐵地告訴對方:“我的祖上是山西省洪洞縣老鸛窩底下的人。”而關于姓氏的故事,他每次都講得有聲有色。
“這一切,還要從元末明初說起。”直東釷說,他1984年出生在鶴壁市浚縣白寺鄉東許莊,大學畢業后通過招警考試進入上蔡縣公安局工作,現任西平縣公安局刑偵大隊一中隊代理中隊長。6月7日,記者找到直東釷,聽他講述關于直姓的故事。
宋朝滅亡后,在一百多年的元朝統治中,統治者對農民的盤剝是異常殘酷的。到了元末,不堪忍受殘酷剝削和壓迫的農民舉行起義。官方鎮壓農民起義給百姓帶來了極大的災難。
“當時中原地區又接連發生水、旱、蝗、疫四大災害,天災和人禍折磨得河南、山東、河北、安徽等地‘人煙斷絕’。為了求生,農民起義更是不斷爆發。元軍對農民進行了殘酷的鎮壓。”直東釷告訴記者,后來,朱元璋出兵江淮,派徐達、常遇春北伐,進取山東,收復河南,北定京都。后來雖然結束了元末長年的兵災,但水、旱、蝗、疫已使中原之地“死亡百姓無數,村莊城邑多成墟”。
山西與河南、山東、安徽等地相比,卻是冰火兩重天。中原地區的兵亂及各種災疫很少波及山西,那里大部分地區風調雨順,社會安定,經濟繁榮,人丁興旺,再加上鄰省難民流入山西,山西人口更加稠密。
明朝建立以后,由于中原地區人、糧劇減,不得不把許多州、府降格,開封就由上府降為下府。洪武十年,河南等布政司所屬州縣“戶糧多不及數”,“凡州改縣者十二,縣并者六十”。勞動力嚴重不足、土地大片荒蕪、財政收入劇減,直接威脅明王朝統治。此時的朱元璋決定移民屯田。
大槐樹下的思念
據史料記載,從洪武初年至永樂15年,50余年間組織了8次大規模的移民活動,涉及18個省500多個縣市的882個姓氏。山西是人口稠密之地,而當時的洪洞縣又是晉南最大、人口最多的縣,民眾外移自然首當其沖。山西《洪洞縣志》以及洪洞縣《大槐樹志》記載,明永樂年間,當地官府曾多次在大槐樹左側的廣濟寺集中澤、潞、沁、汾和平陽沒有土地的農民以及人多地少的百姓遷往中原一帶,并給所遷之民以耕牛、種子和路費。
當時,為防止移民逃跑,官兵把他們反綁,然后用一根長繩聯結起來,押解著移民上路。人們一步一回頭,大人們看著寺旁有一棵“樹身數圍,蔭遮數畝”的漢槐告訴孩子:“這里就是我們的老家,這就是我們的故鄉。”至今移民后裔不論家住在何地,都說古大槐樹處是自己的故鄉。由于移民的手臂長時間捆著,胳膊逐漸麻木,不久也就習慣了,以后遷民們大多喜歡背著手走路,其后裔也沿襲了這種習慣。
在押解過程中,由于長途跋涉,常有人要小便只好向官兵報告:“老爺,請解手,我要小便。”次數多了,這種口頭的請求也趨于簡單化,只要說聲“老爺,我解手”,就都明白是要小便。此后,解手便成了小便的代名詞。
移民到了新的居住地點,一片荒野,只好自己建屋造房,開荒種地。為了寄托對故鄉的思念,他們大多在自己新居院子的大門口栽種槐樹,以表對故鄉的留戀和懷念之情。有些移民到遷徙地后,以原籍命名村名,如北京郊區有趙城營、紅銅(與洪洞諧音)營、蒲州營、長子營等,表明這些居民是當年從趙城、洪洞等地遷去的。
大槐樹有“御災抗患”之功
“問我祖先何處來,山西洪洞大槐樹。祖先故里叫什么,大槐樹下老鴰窩。”這首民謠數百年來在我國許多地區廣為流傳。中原人沒有忘本,以后不論走到山南海北,只要一說是老鸛窩底下的人,都親熱無比。中原地區少見老鸛而多見老鴰,后來人們就把“老鸛窩”說成了“老鴰窩”。
在后來人的心中,“山西移來者”的觀念影響是深遠的。傳說,明朝末年,李自成領導的農民起義軍紀律嚴明,由陜西打往北京,一路對百姓秋毫無犯,但后來進入山西洪洞縣,卻突然不是那么遵守紀律了。李自成拿幾個帶頭違犯紀律的小頭目問罪,審問之后,得知士兵們原來都是“大槐樹老鸛窩底下的人”,混亂是出于對家鄉的感情。李自成不但沒有問這些人的罪,反倒放假3天,任將士們尋親訪舊。
在這里還流傳著一些有關遷徙的故事。辛亥革命后,袁世凱命山西巡撫張錫鑾率盧永祥第三鎮兵進攻山西革命軍,所到之處肆意搶掠。到洪洞后,士兵來到洪洞大槐樹處,紛紛下馬參拜,互相傳言:“回到大槐樹老家了。”不但沒搶掠,而且將財物供奉于大槐樹下。大槐樹“御災抗患”之功為人們所稱道。
而傳說當年移民時,官兵用刀在每人的小趾甲上切一刀為記。至今凡大槐樹移民后裔的小趾甲都是復形(兩瓣),并留下了“誰是古槐遷來人,脫履小趾驗甲形”的傳說。
遙想當年祖輩們扶老攜幼,離鄉背井,在頻頻回首遙望大槐樹時,灑下了多少傷心淚。如今,漢代古槐已不復存在,而同根孳生其旁的第三代槐樹,則枝葉繁茂,充滿活力。而槐鄉的后裔這時也已遍布全國。根據《明史》《明實錄》《日知錄之余》等正史、筆記史料的記載,明朝洪洞大槐樹移民姓氏中包括直姓。
“愿直姓同胞永遠心連心”
“愿直姓同胞永遠心連心。”直東釷告訴記者,在老家東許莊,姓直的有1000多人,每年過年的時候,村里就有老者續寫家譜,“我在老家的時候見過家譜,很厚的一本。”
洪洞大槐樹現位于洪洞縣城西北二公里賈村西側的大槐樹公園內,不論嚴寒的冬天,還是酷熱的炎夏,游客絡繹不絕,有的賦詩題詞,抒發思鄉之幽情,有的仰望古槐,久久不肯離去。
據了解,明初從山西洪洞等地遷出的移民主要分布在河南、河北、山東、北京、安徽、江蘇、湖北等地,少部分遷往陜西、甘肅、寧夏。從山西遷往上述各地的移民,后又轉遷到云南、四川、貴州及東北諸省。如此長時間大范圍有組織的大規模遷徙,在我國歷史上是罕見的,而將一方之民散移各地,僅此一例而已。
歌謠和傳說標志著歷史對發生在明代的一串串驚天動地的“老鸛窩底下”事件的記憶。歷史上的直姓名人有:漢朝有御使大夫、塞侯直不疑以及直相如、直堅;明朝有永樂舉人直廣、漢源知縣直凌霄。單就直姓的姓氏來源,記者查找資料得知,直姓有以下五個出處: 一、《姓氏考略》注引《國語》云:“‘晉之先有直柄。’為直氏之所出。”《中國古今姓氏大辭典》云:“此當系出姬姓。”是黃帝后裔。二、《姓考》記載:“舜裔直伯之后。”《國語》謂:“晉之先,直柄。”如此則當系出媯姓。追根溯源,則是黃帝后裔,因為媯姓出自黃帝之后。三、《姓苑》云:“楚人直躬之后。”因為楚國公族是黃帝后裔,故此直姓亦是黃帝后裔。四、藏族之直姓,唐朝即已產生。五、直姓應該是起源于鮮卑族的直勒氏,直勒氏晉時有一部分改成了謝姓,也有一部分改成了直姓。
責任編輯:fl
(原標題:駐馬店網)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