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裕時代,不浪費才夠帥
摘要: ■如果說,貧窮年代人們生活上的節(jié)儉特別是對糧食的珍惜,更多的是本能、習慣與傳統(tǒng)使然,那么,富裕時代人們對待糧食等物質的態(tài)度,則更多的是個人、社會文明程度的體
■如果說,貧窮年代人們生活上的節(jié)儉特別是對糧食的珍惜,更多的是本能、習慣與傳統(tǒng)使然,那么,富裕時代人們對待糧食等物質的態(tài)度,則更多的是個人、社會文明程度的體現(xiàn)。
上世紀一部描寫母愛的電影《九香》中,曾有過母親舔碗的經典鏡頭:一位獨自撫養(yǎng)5個孩子的母親,因為貧困,缺吃少糧,常將家里僅有的一點食物留給正在上學的孩子們吃,自己則偷偷舔他們吃完的飯碗充饑,一天正在舔碗的她被放學回家的孩子撞見。藝術作品中的這種畫面,其實是苦難中國、貧窮年代人們生活的真實寫照。
2013年倡導開展的“光盤行動”,便是對浪費糧食、暴殄天物行為的宣戰(zhàn)。
現(xiàn)如今,人們過上了豐衣足食的生活,食不果腹、饑腸轆轆已成為老一輩人遙遠的記憶。但作為50年代出生的我,依然記得兒時吃醬油、香油拌飯和烤饅頭、窩頭片時那種香噴噴的味道和愉悅的心情。那時食品定量供應且副食匱乏,飯后人們的飯碗總是精光的,掉在桌子上的米粒家長都要孩子撿起來吃了。
在吃飽、吃好已不成問題的情況下,如何對待食物,文明與野蠻之分更宜顯露。文明者,敬畏自然,尊重勞動,愛護環(huán)境,顧及他人,能夠自省。他們知道糧食來之不易,感恩大自然的饋贈與勞動者的付出;懂得減少浪費就是節(jié)約資源、保護環(huán)境;念及這世上還有相當一部分人吃不飽飯,在忍饑挨餓;意識到浪費、糟蹋糧食實不應該,進而自律。反之,對糧食有意無意浪費的人,說到底非野蠻即愚昧。細想一下,將好好的糧食倒進垃圾桶之行為,無疑是暴殄天物,真的很野蠻;明知浪費糧食不應該,卻僅僅為了面子好看而浪費,甚至不惜超越自身經濟能力而攀比鋪張,大講排場,食品大都成了飾品,不是愚昧又是什么?用民間的話說“很土豪”。
幾年前“光盤行動”成為年度熱詞,表明眾人已意識到食品浪費問題的嚴重性并積極行動起來,從我做起反浪費、不浪費,而近兩年熱度下降,也表明消費意識的轉變、行為習慣的改變、社會風氣的凈化之難,絕非一朝一夕之功。
我國是個人口眾多、土地資源相對不足的國家,糧食供求長期的緊平衡狀態(tài)仍未打破,農業(yè)在很大程度上還要靠天吃飯,糧食浪費帶來的資源浪費、環(huán)境污染問題絕對不可小覷。13億人,每個人每天浪費一點點,一年就是天文數(shù)字。“光盤行動”的意義也在于此。
“光盤行動”,餐廳不多點、食堂不多打、廚房不多做;養(yǎng)成生活中珍惜糧食、厲行節(jié)約反對浪費的習慣。不只是在餐廳吃飯打包,而是按需點菜,在食堂按需打飯,在家按需做飯。說起來,做到這些并非那么難,關鍵在于怎么看待、如何對待。如果少考慮點兒個人面子,對不良習慣不那么放任,糧食浪費恐怕就會少得多。
做個文明人,從不浪費糧食開始吧。
(責編:劉佳、連品潔)
責任編輯:fl
(原標題:人民網-人民日報)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fā)現(xiàn),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yè)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yè)(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fā)現(xiàn)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lián)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