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館日”別變成“博物館游”
摘要:原標題:“博物館日”別變成“博物館游”5月18日,是國際博物館日。在這樣的時間節點,不少博物館都推出了一些活動,以此來吸引游客前來參觀,這早已成
5月18日,是國際博物館日。在這樣的時間節點,不少博物館都推出了一些活動,以此來吸引游客前來參觀,這早已成為一年一度的“大戲”。國際博物館日是各大博物館宣傳自己的好窗口,這一天國內的許多博物館每年也會舉辦各項活動,不僅面向游客,更是介入所在地居民的日常生活。今年的國際博物館日活動依然以三種方式呈現:免費開放日、展覽講座以及博物館夜游活動。
我們必須承認一個事實:不少人去博物館,基本是“到此一游”的心態,然后拍攝一些照片炫耀一下即可。至于博物館展示的文物具有什么價值、有什么文化魅力等,許多人似乎并不關心。當“博物館日”變成了“博物館游”,已經偏離了博物館的價值本位。
另外,還有一對現實矛盾值得審視。一方面,是博物館的數量不斷攀升,從1905年國人自辦第一家博物館南通博物苑開始,截至2015年年底,全國登記注冊的博物館已達4692家,其中,免費開放的場館達到85.5%。但另一方面,博物館資源的利用率卻不高。數據顯示,全國博物館每年接待觀眾的總數約7億人次,也就是說,國人平均每兩年才進一次博物館,而在歐美國家,居民平均每年要走進博物館三到五次。這意味著,博物館在一定程度上似乎成為了一種擺設。
何以至此呢?原因有兩方面:一方面是個人原因,隨著社會日益浮躁,個人的心態也變得浮躁,不少人很難沉下去去探索博物館里面文物的文化價值;另一方面則是博物館自身的原因,許多博物館展陳方式陳舊呆板、講解說明晦澀無趣的情況屢見不鮮,這讓不少人敬而遠之。緣于這樣的現實,一個現實命題被提上議程:怎樣才能吸引更多人走進來,讓博物館活起來?或許這才是多數博物館面臨的現實命題。
答案其實早已明確,那就是不斷創新。恰如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所言:“不創新,沒有一家博物館的大門能夠開得下去。”而故宮博物院,也是在創新方面比較成功的一個例子。因為故宮博物院的知名度很高,其在商業化方面也先人一步。朝珠耳機、帝后娃娃、內聯升布鞋、朱仙鎮木版年畫等各式各樣的文化創意產品,早已成為一種風靡的時尚。這樣的創新,一方面讓高冷的故宮博物院變得親和力十足;另一方面,也激活了文物資源的生命力,讓更多的人參與進來了。
因而,在博物館日到來之際,思考如何讓博物館真正活起來才是更有意義的一件事。一方面,每一個個體都應該有拒絕浮躁、沉下心來欣賞文物價值的自覺;另一方面,博物館應更加積極地行使并充分發揮其教育職能。2015年國務院公布的《博物館條例》就明確規定,博物館肩負著教育功能,不僅要收藏、保護、研究,還要向公眾進行展示。如果館藏品是博物館的心臟,那么教育則是其靈魂,這也是業界的名言。只有個體自覺與博物館創新結合起來,博物館才能真正活起來,體現其應有的文化與教育價值。 龍敏飛
(責編:劉佳、連品潔)
責任編輯:fl
(原標題:北京青年報)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