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家張峰:“丹青”有路勤為徑“畫”海無涯苦作舟
摘要:“丹青”有路勤為徑“畫”海無涯苦作舟——記我市山水畫家張峰□晚報記者 郭建光/文 通訊員 趙大軍 朱山/圖 張峰,確山縣文化館副
“丹青”有路勤為徑
“畫”海無涯苦作舟
——記我市山水畫家張峰
□晚報記者 郭建光/文 通訊員 趙大軍 朱山/圖
張峰,確山縣文化館副館長,確山縣美協副主席兼秘書長,確山縣職工書法家協會副主席,河南省美術家協會會員,河南省書法家協會會員,繪畫作品曾多次參加省市展覽。
圖為張峰(右一)與著名畫家張克洪(中)及本報記者在一起。
張峰的作品。
言傳身教,父親是他的啟蒙老師
在確山這片大地上,人文薈萃,哺育了一代又一代文藝工作者,既有已經是蜚聲國內的著名書法家宋華平,也有默默耕耘不問收獲的基層文藝工作者,這其中的代表之一就是“上陣父子兵”的張習明先生和他的同樣從事繪畫工作的兒子張峰。
張習明先生雖已作古,可他存世不多的墨寶無不透露出這位老畫家、老書法家的錚錚鐵骨。他見證和領導了確山美術書法事業不斷繁榮的歷程。他桃李滿天下,很多人對繪畫藝術的啟蒙都在確山縣文化館發端,而張峰也是在父親的教導下慢慢走上繪畫道路的,并且同樣在文化館工作至今。張峰“青出于藍而勝于藍”,在山水畫創作上不斷求索,不斷突破,無論是竹溝革命紀念館的那幅《確山暴動》的油畫,還是懸掛于該縣縣委的一幅幅山水畫,無不昭示著他在藝術上的造詣與追求。他的山水畫不斷被普通百姓接受并懸掛于廳堂之上。他的小品雋永而輕靈,一方扇面抑或是一本冊頁,他都一絲不茍,用心去畫。從中不難看出他是經過無數次的嘗試與磨練從而登上藝術的殿堂。
如果說張峰的藝術道路是一條經年不息的河流,那么從他數十年對山水繪畫藝術上的追求與成績來看,他的成果無疑是豐碩的,贏得了一方百姓尊重和肯定。
在西子湖畔中國美院的學習和深造中、在美院教授們的教誨中、在古典書畫藝術的浸淫中,張峰的藝術理念與技藝都上升到一個新的臺階。
張峰的內心是平和的,他不斷效法古人,同時又不拘泥于古人。他經過嚴格的藝術訓練,因此無論是大開大闔的戰爭題材的壁畫,還是一支墨荷、一只小鳥、一片葉子,看他作畫,那種胸有山川丘壑、凝神靜氣、游刃有余的創作狀態,你會不自主地進入眼前這個畫家營造的氛圍中來。
苦練技藝,他的成績引人注目
張峰的老師、確山縣美協主席張克洪這樣評價他的繪畫:“他在中國美院深造,臨摹古畫,尤其是宋元山水畫、花鳥畫,從而打下堅實的基礎。他有著深厚的家學淵源,他的父親書法、繪畫俱佳,尤其是人品無可挑剔,這一家風也傳遞給了張峰。張峰的山水畫既有傳統的東西,又有現代的東西。尤其是身為縣美協常務副主席,他承擔了繁雜的基礎工作,為確山縣的美術事業做出了貢獻。他不僅是一個傳統的山水畫家,更是一個美術愛好者眼中的伯樂。期待張峰效法古人又不拘泥于古人,向大自然學習,向更高的藝術目標進取!”
確山縣文聯副主席、書協主席白洋曾經對記者說,在確山美術界,尤其是山水畫方面,張峰毫無疑問屬于第一梯隊領軍人物。每年的各種展覽,他都放下手頭的工作忙前忙后,事無巨細,事必親躬,扮演著鋪路石與綠葉的角色。他總是用平和的態度對待每一個前來切磋繪畫藝術的同行,盡己所能地為更多的書法愛好者、繪畫愛好者鋪路架橋。
縱觀張峰的山水畫,無論是蒼松翠柏還是小橋流水,用足了傳統的中國筆墨功夫。就像著名畫家、92歲高齡的周紹文說的:“張習明是我的老朋友,他的功底不同凡響。我曾經和金伯年多次到確山找他切磋繪畫技藝。我還不知道他的兒子也從事繪畫創作,如今一看,也是板凳坐得十年冷,后生可畏!他的畫結構嚴謹、疏密得當,拉開了空間關系,給人以美的享受。”
對于在藝術上精益求精、孜孜以求的畫家張峰來說,藝術之路還長,讓我們拭目以待,期待張峰創作出更多無愧于時代的藝術精品。
責任編輯:fl
(原標題:駐馬店網)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