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勢下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模式 及其對策研究
摘要: 一、概要本研究源自農業部軟科學課題(20130617)“新形勢下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對策研究”(農技推廣體系改革試點專項)。為在新形勢下組織好科研單位開展農業科技
一、概要
本研究源自農業部軟科學課題(20130617)“新形勢下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對策研究”(農技推廣體系改革試點專項)。為在新形勢下組織好科研單位開展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工作,通過成果轉化調研,總結出農業科研單位開展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工作的機制和模式,并在今后成果轉化工作中推廣應用,2013年農業部科技發展中心委托河南省農業科學院,組成調研組開展《新形勢下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對策研究》項目。
河南省農業科學院組織有關專家先后赴廣東、江西、黑龍江等省級農科院和省內的新鄉市、周口市農科院開展實地調研,并結合多年來開展的成果轉化工作和2012年啟動的“院縣共建現代農業綜合示范縣”實施成效進行了系統地總結分析,對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模式進行了比較研究和探索實踐。期間,在國家核心期刊《農業科技管理》上發表專題論文3篇,在此基礎上撰寫完成了《新形勢下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模式及對策研究》專題研究報告。
在研究過程中,課題組緊密結合了河南省農科院正在實施的“院縣合作共建”實踐,對“十二五”期間的實踐中進行了深入分析。目前,該報告中的有關模式研究、轉化路徑和對策建議在我省現代農業大省建設、提升成果轉化效能的實踐中,已經和正在傳播著農業發展的新理念,培育出了訂單農業、標準農業、品牌農業、智慧農業、設施農業、循環農業等不同類型的現代農業示范樣板,探索出了一套新形勢下依靠科技促進地方糧食增產、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的工作機制,產生了良好的社會經濟效益,得到省委、省政府領導和省直有關部門的認可、批示和大力支持,有關縣(市)紛紛要求與河南省農科院簽訂合作協議,共建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新格局,加速農業科技成果的轉化和應用,共同推進我省現代農業的快速發展。新形勢下,只有大膽進行實踐探索和模式創新,才能為破解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最后一公里”難題打開新思路。
本專題研究以河南省農科院“十二五”期間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模式、機制等為研究藍本,梳理了國內、外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典型模式和經驗,對河南省農業科學院“十二五”期間的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的主要做法與成效,尤其是對以科研單位為主導、院縣合作推進成果轉化應用的工作模式與機制進行了系統地研究,目前已在全省范圍15個綜合示范縣進行了有效的實踐探索。
實踐證明,該工作模式與機制為河南建設現代農業大省中集聚農業科技創新力量,支撐現代農業發展探索出了一條有益的路徑,對河南省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新格局提出了積極的對策建議。在構建多元化農技推廣體系的新形勢下,本專題的研究成果對相關科研院所、高等學校等開展科技合作,同樣具有參考借鑒意義。
二、成果的主要觀點
1.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多元化”新格局下,農業科研機構應搶占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的新高地
新的《農業技術推廣法》首次明確了多元化推廣組織的法律地位,將農業科研單位、有關學校、農民專業合作社、涉農企業、群眾性科技組織、農民技術員確定為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本研究立足河南省農科院成果轉化工作實際,以搭建院縣合作為平臺,在轉化方式、內容、渠道與溝通互動等方面進行了多元化的探索。
省級農業科研單位是省域內農業科技創新的主體,也是成果轉化和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的重要力量。本研究認為,農業科研單位應占領全省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的新高地,主動融入政府主導的多元化農技推廣體系,重點在于引進和示范適宜的新品種、新技術,加強技術落實的跟蹤指導,重點在于“擺出來”,讓項目區農戶看得見、摸得著、學得會;地方農技部門要將先進適用的科技成果向輻射區推而廣之,提高科技入戶率和普及率。
2.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是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服務的新重點
本研究認為,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種養大戶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具備發展現代農業的雛形,與他們結合更便于推廣新品種、新技術和項目的組織實施。圍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生產活動開展科技成果轉化,已成為新形勢下農技推廣的重要載體。
3.創新機制、協同推進是提升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的新思路
本研究認為,一是建立財政穩定支持投入機制,引導市場化投入的新路徑;二是建立健全省、市、縣三級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的服務體系,提升公益性農業科研機構(試驗站)成果轉化合作的新格局;三是結合農業產業結構區域化布局,對本地進行現代農業(產業)發展規劃,為農業科技成果轉化謀劃科學發展的新空間。
三、成果的主要創新性
1.創新了以院縣共建為平臺的成果轉化路徑,成果轉化效能明顯提升
以院縣合作共建為平臺,以培育科技示范基地為載體,以全程化科技服務為主線,一是突出科技傳播,使一大批農業新品種、新技術、新產品、新模式和新技能“走進”田間地頭,讓項目區成為廣大農戶身邊看得見、學得會的科技展示區;二是突出科技支撐,通過培育高產、高效示范樣板,典型引路,促進當地糧食增產、農民增收;三是突出科技引領,將智慧農業、循環農業、標準農業和設施農業等現代農業技術集成展示,輻射帶動河南現代農業發展的基本方向。
2.探索了新形勢下農業科技服務的有效模式,以及針對不同區域、不同主體的多樣化工作機制
如在羅山縣創建的“‘3+1’科技服務模式”,在商水縣形成的“商水經驗”等為新形勢下加速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提供了經驗借鑒。其中,羅山“3+1”模式即“三結合,一助推;三到位,一提升;三引入,一彰顯”科技服務模式,讓專家們帶著研發的新技術、新品種、新產品直接到場入戶,解決了專家如何“落地”,科技成果如何“接地氣”等問題。目前,在羅山實踐總結出的“‘3+1’模式”已廣泛應用到其它10多個綜合示范縣,示范效果良好。
3.建立了多學科融合支撐縣域主導產業發展的工作機制,實現了“一縣一亮點,一地一特色”
結合各地農業主導產業和重點工程,將優良品種、輕簡栽培、病蟲草害防控、生態養殖、機械化作業、信息技術等多學科技術集成展示應用,培育出永城集約農業(大豆、玉米、芝麻等秋作物高效套種)、延津和固始訂單農業(小麥、花生、水稻、油菜等訂單生產)、商水智慧農業(小麥、玉米生產全程信息化)、蘭考循環農業(食用菌規模生產與光伏發電配套利用)和羅山標準農業(水稻、油菜生產GAP認證和茶葉有機認證)等我省新型農業現代化發展的示范樣板,有效傳播了現代農業生產新理念。
四、與當前國內外同類研究綜合比較
1.研究內涵更為豐富
中國農業看河南,河南農業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水平在國內具領先水平。本研究既對國內外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的典型模式進行了比較和經驗借鑒,又對以河南省農科院為代表的科技成果轉化模式進行了系統的研究分析,并對在河南省的實踐探索存在的問題提出了切合實際的對策建議,可操作性、可復制推廣性強。
2.研究主題更為明確
本研究以農業科研單位成果轉化的實踐為依據,立足新形勢下的發展機遇,梳理了河南省農科院在成果轉化方面的做法和經驗,即通過搭建院縣平臺、實施合作項目、創新服務方式,強化省、市、縣科研力量結合和多學科融合,推進良種良法集成應用,傳播了農業生產新理念,培育了不同類型的現代農業示范樣板,加速了農業科技成果的集成示范和轉化應用,探索出了一套新形勢下依靠科技促進地方糧食增產、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的工作機制,產生了良好的社會經濟效益。這有別于以往單一技術為目標的轉化,在外省也鮮有提出。
3.組織模式更為多樣
在院縣共建和項目實施的輻射帶動下,各綜合示范縣積極引導地方農業主導產業可持續發展,同時,還探索出體現各地特點的有效工作方式,形成的“羅山模式”、“商水經驗”等在后期綜合示范縣建設中得到很好的借鑒和推廣。此外,科技成果企業轉化型、科企結合型、農業科技園區型和配合國家“一帶一路”的科技援疆援藏型,都是對我省農業科技成果轉化路徑與模式多樣化的有效補充。
課題主持人:程澤強(河南省農業科學院)
課題參加人:蘇 磊 何 寧 張玉楊 藺 鋒 田云峰 劉德暢
責任編輯:fl
(原標題:《科技管理研究》)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