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證新政頻出合力監管 劍指委外市場
摘要:原標題:銀證新政頻出合力監管 劍指委外市場 自4月11日開始,A股市場便頻頻出現個股“閃崩”的案例,一時間銀行收緊委外資金、“溫州幫”甩貨出逃的
自4月11日開始,A股市場便頻頻出現個股“閃崩”的案例,一時間銀行收緊委外資金、“溫州幫”甩貨出逃的傳言不絕于耳。《經濟參考報》記者了解到,防范金融風險、壓縮監管套利空間、引導資產管理行業回歸本源正在成為各個監管部門的共識。
頻頻出現的個股“閃崩”,正在成為A股市場的一大現象。上周二,秀強股份、超訊通信、皖新傳媒、健盛集團、朗源股份等多只股票盤中突然跳水并封住跌停。周三則是中國平安和興業銀行尾盤遭遇“閃崩”,周四、周五這一情況仍在延續。上交所則在上周五證實,中國平安和興業銀行的“閃崩”,系由中信建投證券下屬的中信建投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旗下多個專戶產品短時間內,以遠低于市場成交價的價格集中大量賣出導致,相關交易指令由專戶產品的投資顧問公司下達。
業內人士表示,上述被上交所“點名”的產品很可能是通道產品,由投資顧問全權負責投資運營,而中信建投基金僅收取一定的通道費用。而在目前的監管環境下,無論是證監會系統還是銀監會系統,對這類資金正在加強監管,這或許是影響市場的重要因素之一。近期,銀監會下發《銀行業金融機構“監管套利、空轉套利、關聯套利”專項治理工作要點》,文中不僅對以券商資管、基金子公司為載體的通道業務要求整改,對涉及銀行委外的資產也提出了更嚴格的監管。文件明確提出,非銀機構利用委外資金進一步加杠桿、加久期、加風險等現象屬于理財空轉套利的范疇,銀行機構需對此進行自查
據了解,委外業務的主要參與者為商業銀行,委外業務就是銀行將自營資金或理財資金委托給基金、券商、信托和私募等公司投資的新模式;也有部分中小銀行的委外業務以投資顧問方式操作。在“資產荒”的大背景下,大量理財資金通過基金公司子公司、委外定制基金等方式涌入市場,已成為金融系統中的風險點之一。
數據顯示,自2012年11月首批基金公司設立的從事特定客戶資產管理業務子公司誕生后,短短不到4年時間,基金子公司規模狂飆突進,并于2016年上半年底首次超過10萬億元大關。與此同時,委外機構資金大量涌入公募市場,委外定制基金淪為銀行等機構資產配置的業務通道,數據顯示,公募行業2016年全年共成立新基金1151只,其中機構定制類產品為587只,占比高達51%。另據濟安金信的統計,截至2016年末,在公募基金中,疑似委外定制基金的數量約為633只,規模約為1.08萬億元;在非公募類產品方面,委外的規模大約有3萬億元。隨著委外定制基金的批量發行,產品同質化現象加劇、流動性風險等弊端逐漸暴露。
種種跡象顯示,針對資管行業特別是公募基金行業淪為通道的現象,監管部門始終保持了高度關注,“去通道化”的力度也正在一步步加強。
責任編輯:wq
(原標題:人民網)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