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開南海“生命之書”
摘要:原標題:翻開南海“生命之書” 技術人員開心地看著金海燕手中的樣品 科學家在樣品管前取樣 古生物組在顯微鏡下觀察 記者 張蓋倫攝 蓋倫帶你看南海
技術人員開心地看著金海燕手中的樣品
科學家在樣品管前取樣
古生物組在顯微鏡下觀察
記者 張蓋倫攝
蓋倫帶你看南海
“Core on deck!(巖芯上來了)”
這三個單詞組成一條神奇的指令。它告訴“決心”號上的所有人——巖芯來了。
第一管巖芯,比預料中來得要晚一些。時間走到了16日凌晨0點10分,技術人員戴好安全帽、護目鏡和手套,走上操作甲板平臺,排成隊列,嚴陣以待。
此刻正是夜班和白班交接之時,值白班的科學家此時已工作了12個小時。但他們還沒打算休息,想目睹國際大洋發現計劃(IODP)368航次第一管巖芯的“出海”。
鉆探工人將9.5米長的樣品管從鉆機樓遞出,技術人員接力將其接過,把它放置于操作平臺,給巖芯做上標記,進行切割和保存。
古生物組的同濟大學海洋與地球科學學院的金海燕拿到第一份樣品。它處在樣品管最下方——深灰色,質地軟糯。金海燕打了個比方:“摸起來就像市面上那些深海軟泥面膜。”
這塊“面膜”可是真正的“生命之書”。它里頭藏著鈣質超微化石、有孔蟲和硅藻等生物遺跡,裹著一個曾經生機勃勃的世界。
地球化學組的中科院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的田麗艷也在操作平臺上等待。他們組要在第一時間測量樣品氣體成分,再將樣品壓實,抽取孔隙水進行分析。
但是,切開樣品管后,情況卻和大家想象的有些不一樣——沒有發現應該出現的水和沉積物界面。樣品管內滿滿當當,全是深灰色泥巴狀沉積物。
這意味著,整個樣品管直接鉆入海底,下得太深。不知道泥水分界線,也就無法確定,“海底”到底在哪里。
“出于某些原因,我們對海底深度的估計有些偏差。” 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特聘研究員林間教授告訴科技日報記者。
海底深度,這是關鍵信息,不能缺失。
不行,得再打。
于是,第二次嘗試開始。
此時,古生物組已經行動起來。他們要對拿到的巖芯樣品進行定年。IODP 368航次中方首席科學家翦知湣教授介紹,鑒定出化石群中生物屬種,對照生物演化序列,就可以判斷地層的年齡。
“Core on deck!”
第二管樣品于凌晨1點35分“出海”。然而,同樣的情況發生了——沒有找到泥水分界線,鉆管還是下得太深。
繼續,打第三管。
值白班的田麗艷和同組科學家交接好了工作,回了房間。現在等待著樣品的是南京大學地理與海洋科學學院的李艷平和來自英國阿伯丁大學的史蒂芬·鮑登。
根據前幾次的鉆探情況,鉆探人員這次將鉆管往東邊推了10米,并將其拉高至海平面下2834米左右。
然而,還是沒有好消息——樣品管內什么都沒有。前兩次嘗試,鉆管下得太深;而這一次,鉆管又提得太高。
“Oh……”李艷平沒有拿到期待中的樣品,她有些沮喪地坐回了實驗室。
第四管鉆管進入海底,此時已是凌晨三點半。
翦知湣站在巖芯實驗室,背著手,盯著屏幕。屏幕顯示的是鉆井臺的工作畫面,左上角有個數字,標示鉆管下探深度。這個數字,會先從0開始逐漸遞增,意味著鉆管正在下行。到達一定深度之后,它會遞減,則表明鉆管正在被拉上甲板。
數字終于到了零,樣品管被拉出。有眼尖的科學家立刻說道:“Water!”
“Core on deck!”雖然已經被提醒“可能是空的”,但聽到這三個單詞,翦知湣還是立刻戴上安全帽,走上操作甲板臺。
前方等待著的技術人員查看了一下樣品管,又退了回來。他們聳了聳肩:空的。
凌晨5點半,第五次“core on deck”響起。
這一次,等了快一夜的工作人員,終于發現了泥水分界線——這一管樣品,收獲了9.3米的巖心和0.2米的黃褐色氧化層。海底深度隨之定出——海平面以下2845.8米,和最開始的預測,相差了大約25米。
李艷平終于開始了常規測量。她先取一部分樣本封裝在試管內,在75攝氏度以上高溫加熱30分鐘,測有機氣體含量;然后將沉積物和孔隙水在高壓下分離,之后再將分離出的40ml孔隙水分成好幾份,進行不同地球化學組分的測定。
古生物組也有了收獲。他們看了一夜的顯微鏡,如同翻了一夜的南海沉積層歷史書。有孔蟲是一類古老的單細胞動物,它不像恐龍這種大型生物,名聲在外,但它的小小殼體,卻可以反映出非常豐富的環境信息,被稱為“大海里的小巨人”。顯微鏡下的有孔蟲殼體就像貝殼,這些早已死去的生物,標記著南海“生命之書”的頁碼。仔細看,你還能發現密密麻麻的孔隙和一些表面的凸起。
鉆管開始往更深處推進。幾乎每隔一個小時,“core on deck”的指令便會響起。鉆井工人、技術人員和科學家,24個小時輪班工作,日夜值守,將南海“生命之書”細細翻閱。
(記者張蓋倫)
(責編:賀迎春、熊旭)
責任編輯:fl
(原標題:科技日報)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