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發票推廣成本高?專家:應解除專用設備捆綁
摘要: 原標題:專家:電子發票推廣成本壓力亟待化解 隨著國家稅務總局增值稅電子發票系統在全國正式實施,電子發票的推廣問題備受關注。對中小企業來說,推廣成本的壓力是
原標題:專家:電子發票推廣成本壓力亟待化解
隨著國家稅務總局增值稅電子發票系統在全國正式實施,電子發票的推廣問題備受關注。對中小企業來說,推廣成本的壓力是其繞不過去的一道障礙。
根據國家稅務總局2015年84號公告要求,自2016年1月1日起全國統一使用增值稅電子發票系統開具增值稅電子發票,其它開具電子發票的系統同時停止使用。
業內人士指出,我國信息技術和互聯網發展迅速,目前全國使用計算機辦公的企業比例已達99%。電子發票的應用能夠幫助企業減少數千億票據成本和管理成本,提高開票效率,降低稅收風險。同時還有助于財稅部門加強互聯網企業的稅收監管,減少企業稅源流失,建立公平的企業競爭環境,在兼顧效率原則的同時實現稅收公平的原則。
但是,全國大約有數百萬戶納稅人需要因此購買新的稅控專用開票服務器,按照每臺服務器3萬元至5萬元的價格,成本就達1500億元至2500億元。此外,根據工信部最新數據顯示,我國現有6600多萬戶小微企業,即使按照便宜的稅控盤計算(1050元/個),首次購置稅控盤的費用也高達700億元左右。
同時,增值稅電子發票系統全面推廣后,全國6000多萬戶中、小規模納稅人,每年每戶還須繳納稅控盤服務費330元,這樣每年總計要承擔約200億元的系統維護服務費。稅控盤一般是3年左右為一個淘汰周期,因此稅控盤更新的代價每年也高達200億元以上。此外,稅務系統內部對當前電子發票系統每年技術維護費的估算,也高達160億元左右。這里面,還不包括因與稅控盤不匹配而不得不購置新電腦的成本。
目前,我國電子發票試點已經進入多維擴張階段。在行業方面,從電商、零售到金融保險,再擴展到電信行業;在地域方面,首批8個試點城市已擴展到全國各地;在企業方面,支付寶、蘇寧易購、順豐速運、中國人壽、中國移動、中國電信、新華書店等越來越多的企業已加入使用電子發票的行列,百望電子、航天信息、用友、金蝶等平臺服務商也紛紛著力開發電子發票平臺系統。
業內專家分析認為,目前推廣的增值稅電子發票系統是建立在專用設備(稅控盤及稅控專用服務器)基礎上的,開戶、購置、培訓、使用較為繁瑣,開票過程較為麻煩,客戶體驗感比較差。對于收票方來說,目前的電子發票平臺各行其道,不同的平臺在系統維護管理水平、服務器穩定程度、界面友好度等方面參差不齊,也給用戶帶來很大麻煩,體驗感也較差。而且更重要的是,每年還直接帶來上千億規模的推廣成本,以及后續每年數百億元計的運維成本和硬件汰換成本。
業內專家坦言,以目前的技術條件而言,推廣電子發票的模式應科學高效,最好采用類似支付寶、微信那樣純粹的“互聯網+”應用模式,沒有專用設備捆綁,沒有門檻,接口開放,操作簡單,且數據安全有充分保障,這樣容易贏得大眾支持。這種部署簡單、成本低廉、應用靈活簡便、納稅人接受度高的模式,能衍生出一個充滿活力的電子發票技術與服務市場,且無其它負面隱患。同時,由于接口開放,更多的市場主體還可以充分參與電子發票市場的自由競爭,打破壟斷,激發創新,提升市場活力和服務水平。
京東集團副總裁、稅務資金及財稅商事創新業務負責人蔡磊接受記者采訪時說,我國對電子商務征稅尚未形成統一的定論,從而造成一部分電商繳稅、另一部分電商不繳稅的不公平局面。對電子商務征稅,重要的不是現在增加多少實際稅收,而是打造未來對電子商務征稅的能力和手段,創造公平的電子商務競爭格局。那么,在推廣電子發票的應用方面,就不能要求電商購置專用設備,增加電商稅收負擔,從而造成電子商務的稅收不公平,失去對電子商務征稅的基礎。(記者 劉麗 北京報道)
責任編輯:wq
(原標題:人民網)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