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紀錄創歷史,“雪龍”此行不簡單
摘要:原標題:刷紀錄創歷史,“雪龍”此行不簡單 4月11日,中國第33次南極考察隊乘坐“雪龍”號返回上海,結束了歷時161天的科考旅程。從2016年11月2日出
4月11日,中國第33次南極考察隊乘坐“雪龍”號返回上海,結束了歷時161天的科考旅程。從2016年11月2日出發到2017年4月11日返回,考察隊先后在長城站、中山站、泰山站、昆侖站進行了海陸空立體協同考察,取得了豐碩的考察成果。
第33次南極考察隊隊長、中國極地研究中心副主任孫波向科技日報記者記者介紹,“雪龍”號本航次安全航行3.1萬海里,在羅斯海鯨灣水域雪龍船抵達最南緯度78°41′,刷新了全球科考船舶在南極海域到達的最南端紀錄,獲取了大量航海數據和資料,在世界航海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
他表示,此次科考亮點多多,“雪鷹601”的業務化飛行,深冰芯總進度突破800米大關等成果都具有歷史性的意義。
上天:“雪鷹601”創南極航空史第一
孫波提到的“雪鷹601”是我國首家極地固定翼飛機,固定翼飛機在南極考察,特別是內陸考察中發揮著快速運輸、應急救援等重要保障作用。此前,全世界只有美國、德國、英國在南極擁有此種多功能固定翼飛機。
本次考察中,“雪鷹601”執行任務115天,累計飛行距離超過11.5萬千米。更重要的是,它成功起降南極冰蓋最高點——昆侖站,這是南極航空史上,該類機型首次在該區域起降。孫波告訴科技日報記者,考察期間,飛機實現了業務化飛行,利用7套全球最先進的機載遙感設備,在飛行沿線開展冰雷達、重力、航空攝影測量等多項航空遙感觀測,共完成科研測線18條,總計航程31880千米,完成了東南極30萬平方千米的地球物理調查,拓展了我國在南極大陸的數據獲取范圍,這標志著我國在南極航空遙感領域邁進世界先進行列。
入地:深冰芯鉆探突破800米大關
孫波介紹,考察隊采用高精度的調查方法,開展了海洋、大氣、地質、環境、冰川等23項科學考察項目,共采集1198個數據及樣本,新增加21個長期監測點。而最讓他驕傲的是,深冰芯鉆探突破800米,獲取到了12萬年前氣候變化的數據。
有著白色沙漠之稱的南極內陸,降水量低,冰雪累積速度非常慢,數千米厚的冰蓋可能記錄了幾十萬年、上百萬年的地球氣候變化。因此,南極內陸深冰芯被稱為地球古氣候的“年輪”,可以在最短的深度內,獲得最多的年份信息。然而鉆取冰芯從淺到深,600米到800米是最難攻堅的一段復雜冰層,我國科學家從2009年開始在昆侖站進行深冰芯鉆探,一直在此領域不斷努力。
此次考察中,內陸隊配備了9輛雪地車和33部雪橇,于2016年12月15日從中山站內陸出發基地出發,行駛1300公里抵達位于南極冰蓋最高點的昆侖站。昆侖站所在的冰穹A地區是南極內陸冰蓋最高點,是公認的理想冰芯鉆取地。隊員們在零下30多攝氏度的野外作業,極端艱苦的環境下,最終實現深冰芯鉆進深度146米,總進度突破800米大關。
孫波告訴科技日報記者,這些冰芯成為研究地質歷史時期氣候變化的珍貴樣本,對于認知當前地球所處的氣候階段、推演未來的氣候變化趨勢和增強人類應對氣候變化的能力具有重要意義。
“納新”:羅斯海新站選址完成
我國南極科考已有30多年的歷史。從1984年,我國在南極開建第一個科學考察站開始,已經先后建成四個考察站,分別是長城站、中山站、昆侖站、泰山站。這次雪龍號歸來還帶了一個好消息——我國的第五個南極考察站建設準備工作做好了!
孫波介紹,考察隊在羅斯海區域進行了第五次新建考察站選址調查,完成了恩克斯堡島(難言島)、伯德角、馬布爾角、布朗半島及新港角五個區域的調研。現場工作包括新建站區域地質調查、基礎測繪、動物分布情況調查、植物分布情況調查、選址評估指標體系、海冰及氣象情況分析及環境本底調查等7項工作,為進一步確定我國羅斯海區域新站站址提供了科學依據。
羅斯海是南大洋深入南極洲形成的一個邊緣海,是人類通過船舶抵達南極大陸、前往南極點的優選路線,也是研究氣候變化對南極乃至全球影響的重要區域,被喻為“天然實驗室”。在最近連續五次的南極科考任務中,羅斯海新建南極考察站選址考察工作一直是我國科學家們關注的重點。而這一次,科學家們終于全面完成了這項工作。
(科技日報上海4月11日電)
(責編:魏艷、趙竹青)
責任編輯:fl
(原標題:科技日報)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