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轉移轉化是一個打通“創新鏈”的過程
摘要:原標題:成果轉移轉化是一個打通“創新鏈”的過程今天,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已經成為共識,但科技成果轉移轉化不是最后的“一錘子買賣”,而是歷經基礎研
今天,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已經成為共識,但科技成果轉移轉化不是最后的“一錘子買賣”,而是歷經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到技術開發、工程化、產業化不同階段,每個階段和接續環節都存在制約協同創新的瓶頸和要素配置的障礙。那么,該如何有針對性地提高科技創新和制度創新的供給質量,培育壯大新動能?
1、不同創新階段有不同的創新任務
國內外創新發展實踐證明,科學技術與創新在不同階段、不同環節對資源投入和制度環境有不同的需求,其價值創造需基于不同主體的資源投入與風險承擔進行合理利益分配,使相關主體的創新活動和資源投入得到有效激勵、持續銜接和深入推進。目前許多國家在科研管理中引入了技術成熟度(TRL)指標,這一指標將技術發展分為九個等級,政府將根據技術發展狀態確定支持政策。我們參考TRL評價將創新鏈延展為五個階段,與主要任務和通常理解相匹配,如下表所示:
2、不同創新階段有不同的制度供給需求
針對不同階段的創新特征和主要任務,需要提高所有環節科技創新供給質量,優化協同創新的體制機制,以更好地促進不同階段科技創新和制度創新的接續轉換。
科學探索階段(前技術階段)。主要任務是探索性研究和原創性基礎研究。我國重視科技發展趨勢跟蹤和新原理闡釋應用,但缺乏孕育源頭技術的原創性科學發現,前沿技術開發和產業發展始終處于“跟蹤狀態”。未來要促進以跟蹤引進為主的科技體制向中國特色自主創新科技體制轉變,探索支持“從0到1”的原始性創新和顛覆性技術創新的機制,增加高端基礎研究供給。加強原始創新能力建設,穩定支持一批國際一流水平的大學和科研機構,創造良好的研究環境與寬松的研究氛圍,支持一流科學家團隊開展面向長遠的探索性研究和突破性原始創新研究,源源不斷地孕育新的科學發現、原創性科學思想和前沿技術。
概念驗證階段(1~3級)。主要任務是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近年來,我國R&D經費支出持續快速增長,支出總量占全球比重上升為20%,但基礎研究支出占研發支出總量的比例長期徘徊在5%左右,而發達經濟體平均為17%左右。在基礎及應用研究中,大學和科研機構R&D人員全時當量占比約79%,R&D經費支出占比約81%,是基礎及應用研究的主體力量。大學和科研機構基礎研究實力與整體水平有了實質性發展,國際科技論文數量占全球比重已上升為20%,但相關成果轉化為實用技術還有很長距離。大學和科研機構以論文而非貢獻為評價導向,使得科研人員不愿意從事長周期的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加劇了科學研究與產業需求的脫節。高新產業核心技術仍依靠進口。未來要強化應用導向的基礎研究,引導創新企業聯合大學和科研機構開展應用基礎研究,帶動原創性基礎研究,夯實產業核心技術研發的科學基礎。
原理驗證階段(4~6級)。主要任務是應用研究和技術開發示范。隨著基礎研究向應用研究和技術開發延伸,來自產業部門和社會資本的份額逐漸增大,公私創新伙伴關系日益密切。近年來,中國發明專利申請量平均每年以48%左右的速度增長,總量相當于美國(第二)、日本(第三)的總和;但中國PCT國際專利授權量大約僅相當于美國的50%,日本的70%,且大部分集中在廣東(主要是深圳)。中國專利實施量只占專利授權量1/4左右,與國外高達80%左右的實施率差距明顯。我國一些重要的核心技術和關鍵的零部件對外依存度依然比較高,中低端產能過剩問題相當突出。“高精尖源頭技術”的消費需求大量“外溢”,拉動了國外的應用基礎研究和基礎研究。未來要引導創新企業加大研發投入,與大學和科研院所建立更緊密的協同創新關系,共同瞄準產業關鍵核心技術瓶頸攻關,讓更多自主研發的前沿技術及時轉變為現實生產力,逐步扭轉關鍵核心技術長期受制于人的被動局面。
性能驗證階段(7~9級)。主要任務是系統開發和運行測試。我國大部分企業多年來過分重視引進和使用國外成熟技術和工藝,自主技術開發形成新產品的能力弱,產業技術工程化能力弱。原來隸屬于各部門的轉制院所轉制為企業后,對行業關鍵技術支撐作用弱化。雖然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國家工程實驗室建設運行多年,但系統開發運行測試的工程化技術和綜合集成能力仍然薄弱。建議未來要以公私合作模式建設開放普惠的系統開發運行測試平臺,提升民生科技和公共科技供給,實現基礎研究、技術研發、生產和應用推廣體系無縫銜接,使新穎的創意與原型、發明創造源源不斷得以實用,源源不斷形成新技術、新產品和新服務。
應用推廣階段(后技術階段)。主要任務是社會化創新和商業化應用。大數據時代的創新已經打破傳統的線性發展模式,協同創新的路徑和方法更加開放、普適和互聯共融。未來要充分發揮社會化創新和用戶創新的作用,促進“雙創”與科技創新融合,形成產學研用全面推動協同創新的新格局。政府通過制度創新和政策工具組合,引導帶動社會資本投入社會化創新和商業化應用,不僅可以促進科技服務業和新興服務業加快發展,激發中小微企業和創客等市場主體創新創業活力,同時也能激勵大企業重視長期研究,以獲得更大競爭優勢,匯聚起經濟社會創新發展的強大動能。
在傳統研究和傳統產能過剩背景下,我們應不斷深化科技創新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形成“高質量科技創新供給”與“高精尖技術研發需求”良性循環。應致力于構建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和創新生態,協同發揮市場、政府和社會組織在創新資源配置中的優勢;平等保護各類創新者權益,開放協同創新的薄弱環節,讓市場來創造新供給、打造新動能、滿足新需求;通過制度創新和科技創新“雙輪驅動”,形成新動能蓬勃發展和傳統動能轉型升級“雙引擎”;充分發揮新經濟快速成長對傳統經濟下滑的對沖作用,依靠新技術、新產品、新服務、新制度和新模式來轉換技術經濟發展范式,使“新經濟與傳統經濟”“新動能與傳統動能”在“同步發展、并聯發展、疊加發展”中實現有序接轉和平穩過渡。
(作者單位:萬勁波 李培楠 中國科學院科技戰略咨詢研究院)
責任編輯:fl
(原標題:光明日報)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