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航天:錢不是萬能的
摘要:原標題:商業航天:錢不是萬能的 兩會聲音 “近幾年我國商業航天蓬勃興起,勢頭很好,但就怕資本‘一窩蜂’進來,沒賺到錢,反而賠了錢。”作為中
兩會聲音
“近幾年我國商業航天蓬勃興起,勢頭很好,但就怕資本‘一窩蜂’進來,沒賺到錢,反而賠了錢。”作為中國科學院空間應用工程與技術中心高級顧問,顧逸東代表今年關心的事,是如何促進我國商業航天的進一步發展。
顧逸東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采訪時介紹,商業航天是以市場為直接導向,采用商業盈利模式的航天活動。從國際上來看,航天領域已經逐步形成軍用、政府、商業三足鼎立的情況。據統計,截止到2016年6月美國在軌運行的地球軌道衛星共576顆,其中政府132顆,軍方146顆,商業衛星286顆——占了半壁江山。
近年來我國在航天領域大力推動軍民融合發展,鼓勵民間資本和社會力量參與航天活動,商業航天也迎來“春天”。“目前我國各方面提出的商業衛星計劃令人眼花繚亂。據粗略統計,正在實施或已經披露的計劃有十幾個,發射衛星總數達到572顆,通訊與遙感大約各占一半。”顧逸東調研后認為,目前各種商業發射計劃的市場需求調研、商業前景預測等不夠充分,風險意識不強,比如遙感類衛星數量上大大超出市場實際需求。
據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科學技術委員會副主任譚永華代表觀察,受到美國太空探索技術公司(SpaceX)啟發,國內不少民間資本也開始投資設立私營的航天科技企業。“但是國內商業航天,很多是資本運作的結果,真正有競爭力的不多。大家一哄而上,最后還是會大浪淘沙。”譚永華說。
“商業航天發展是大勢所趨,同時航天產業也是高技術、高投入、高風險的特殊產業,應該制定具體的規范和政策,鼓勵并引導商業航天的有序發展。”顧逸東建議。
在譚永華看來,這些方面,應該多向商業航天強國美國“取取經”。“SpaceX之所以能夠快速崛起,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美國在商業航天領域的體制機制。”譚永華介紹,SpaceX接收了來自美國軍方和政府的大量訂單,同時美國軍方也向SpaceX解密了大量航天技術,此外雙方在發射場等方面有密切合作。
就我國國內的情況而言,顧逸東認為,一方面應該出臺扶持商業航天發展的具體措施,例如給予稅收和信貸優惠,提供基礎設施利用、技術標準服務等;另一方面針對當前商業航天熱潮中部分計劃和指標重復、非理性投入等現象,要加強引導,避免“一窩蜂”上馬可能造成的巨大損失。
(記者 劉園園)
(責編:賀迎春、熊旭)
責任編輯:fl
(原標題:科技日報)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