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如何喚醒“沉睡”的科研成果
摘要:原標題:他們如何喚醒“沉睡”的科研成果 當前科技成果轉化不暢,已成為制約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實施的重要瓶頸。如何讓成果不再變“陳果”,江蘇省南
當前科技成果轉化不暢,已成為制約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實施的重要瓶頸。如何讓成果不再變“陳果”,江蘇省南京市大膽探索、勇于嘗試——
他們梳理高校科研成果,通過精準對接,促成更多校地合作;請企業老總到高校作教授,成為企業與高校間的橋梁,雙方優勢互補;讓科技管理人才做企業和高校院所的“潤滑劑”,解決二者間缺乏信任的問題,讓成果轉化更順暢……“大招”頻發,以期打通科技創新產業化的“最后一公里”。
最近,南京基蛋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企業發展部副主任葉平生頻繁出入東南大學,“來談合作細節,上次南京市科委開了對接會,發布了東南大學的一批科研成果,正好跟我們的研發方向一樣。希望能合作成功,早點推出新產品。”
如果把科研成果比喻為科技創新過程中開出的花,那最終的產業成果則是結出的果。
為了加速科技成果轉化,2016年南京市實施了一系列具體有效的措施,改變了科技成果鎖在抽屜里睡大覺的局面。
“一表清”讓科技與產業對接更準
“原來我們也定期發布高校科研成果,但都是一個電話過去,高校拉出一批科研成果清單,我們匯總后掛在網上。至于對接效果如何,只能靠企業自己張羅。”南京市科委成果處處長趙楠介紹。
這次推出的科技成果“一表清”活動,科委選擇東南大學、南京理工大學和南京工業大學3所高校,梳理了150多項高校科研成果,通過精準對接,讓40多項成果達成合作意向。有的企業還借此與高校建立了長線合作。
南京天梯自動化設備公司分管研發的王希告訴記者,以前很少有企業有耐心從網上數量龐大的科技成果中找出對應需求。而這次對接,他們和南京理工大學初步達成4項合作,其中包括輸油管道泄漏檢測系統。他們還打算和南京理工大學建立長期合作,共同研發相關技術。
對于這批集體來對接的企業,南京工業大學科學研究院副院長張振海格外重視,不僅安排教授親自解說科研成果,還帶企業負責人實地參觀實驗室,“南京工業大學每年獲批專利大約600多件,但能夠轉化的很少。希望通過這種精準對接,促成更多校地合作,實現雙贏。”
去年7月,南京市出臺《關于進一步發揮科教資源優勢推動科技與產業融合發展的實施意見》。今年,南京市將在去年3家高校試點的基礎上,在15家高校科研院所推廣“一表清”對接。同時,高校科技成果庫也正在研發中,不僅會錄入高校最新科研成果和企業科研需求,而且會設計自動對接等功能,促成更多校地合作。
“產業教授”讓企業和高校互動更強
從今年2月起,江蘇北斗衛星應用產業研究院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高沈飛有了一個新“頭銜”——南京信息工程大學產業教授(兼職)。
2010年起,江蘇在全國首先開展產業教授選聘工作,旨在推動校企人才、科技、產業深度融合。最新公布的全省第四批產業教授中,南京有89位企業家入選,占了近一半。
南京蘇曼等離子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萬京林是第三批入選的產業教授,去年1月受聘于南京林業大學。萬京林介紹,公司主要做等離子體技術的研究,為合成新物質、新材料及環境污染治理等提供新工藝。去年,公司和南京林業大學合作綠色板材的生產加工方法項目,利用等離子技術解決裝修材料板材中的甲醛污染,獲得了教育部發明二等獎。
南京鼎爾特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童國道也是第三批產業教授,他特意在名片上印上了“東南大學產業教授”的頭銜。“每年我都會去東南大學做幾次講座,主要講實用性的項目管理,很受學生歡迎。”童國道說,去年公司還委托東南大學自動化學院的老師開展蓄電池傳感器關鍵參數的研究,結果兩三個月就完成了,為公司節省了大量的研發時間。
記者了解到,產業教授的職責包括:參與高校研究生培養方案制訂,以導師身份聯合指導研究生;每年至少為合作高校開兩次講座;推動所在企業與高校聯合開展項目研究和科技攻關,轉化高科技創新成果;推動所在企業為高校學生提供實踐創新基地,與高校共建研究生工作站等。
南京市科委負責人介紹,目前,南京市已有300多位企業家走進高校,兼職當起了產業教授,促進了校企創新資源深度融合。
“技術專員”讓成果轉化渠道更暢
張振海是南京工業大學科學研究院副院長,去年他有了一個新職務——南京市技術專員。
包括張振海在內,共有18位在寧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技處處長、高校科研院分管院長被聘為南京市首批技術專員,去年10月已正式上崗。這些主要來自高校、科研院所的科技管理人才,將專門負責開展技術轉移服務工作,加速科技成果在寧轉化與產業化。這是南京推動校地深度合作、融合發展的創新舉措。
“科技成果轉化,高校教師和企業之間往往缺乏信任度,我們作為技術專員就是要做好中間溝通的第三方。”張振海告訴記者。
成為技術專員后,如何推動成果轉化?張振海表示:“南工大每年獲批專利大約600多件,我們準備成立一支基金,幫助老師支付每年的專利維護費,同時積極推動專利變現。”
作為首批技術專員中唯一的科研院所代表,中科院南京分院科技合作處處長尹睿透露,中科院有104個研究所,單江蘇就建了200多個產學研平臺。最近他正牽頭打造中科院科技服務網絡江蘇中心,把這200多個平臺搬到線上,為地方解決綜合性的產業化難題。此外,他們還在謀劃建立一個線下孵化平臺,吸引科研人員在地方創業,首個孵化平臺計劃落戶在南京的江寧開發區。
“聘請技術專員,就是為了調動高校和科研院所科技管理人員積極性,在科技成果轉化的前端發力。”南京市科委成果處負責人介紹。
據悉,技術專員聘期兩年。除了高校和科研院所科技管理部門負責人,南京市科委還將聘請一批熟悉南京產業發展情況,又掌握技術轉移規律的專業人才作為技術專員。
責任編輯:fl
(原標題:科技日報)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