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閣”表演源遠流長歷久彌新
摘要:記者 張 朝 文/圖 空翻跟頭。 全家“走閣”。 化妝登臺。 人潮涌動。 不亦樂乎。 上樁走起。前不久,在全市舉行的民間藝術表演中,來自開發區金山街道辦事處界牌
記者 張 朝 文/圖
空翻跟頭。
全家“走閣”。
化妝登臺。
人潮涌動。
不亦樂乎。
上樁走起。
前不久,在全市舉行的民間藝術表演中,來自開發區金山街道辦事處界牌社區的“走閣”表演格外引人注目。
記者來到界牌社區,尋找這項民間藝術的根源,居民一下子打開了話匣子,暢談這項民間藝術的悠久歷史。界牌原屬遂平縣,據《遂平縣志》記載,遂平縣原有嵖岈山鎮、玉山鎮、吳房鎮、界牌鎮四大古鎮。那時,界牌鎮廟會多,商賈云集,很是繁華,至今仍留有一座古橋,古色古香,雖年代久遠,也是村民出入必經之地。據記載,當地的“走閣”藝術起源于明末清初,民國時期盛行,當時,大戶人家拿出部分收入用于玩“走閣”、抬閣、唱戲、大銅器等,歷代沿襲,是當地的一項盛事。上世紀五十年代初期還有“走閣”表演,后來就停了,一直到1988年,經幾位熱心村民倡議,進行了恢復性挖掘,在原有幾架樁的基礎上又增添了十幾架樁,表演時走閣隊伍浩浩蕩蕩,十分壯觀。
據該村民間藝人介紹,“走閣”的表演形式多樣,有梅花樁、猴樁、馬樁,以樁上安裝的裝飾品命名,因此還有算盤樁、寶劍樁、花盤樁、甘蔗樁、茶盤樁等,幽默詼諧,富有生活氣息,彰顯村民對美好生活的期盼。這些樁經過巧妙的化妝,外表光鮮亮麗,里面“機關”重重,被村民視為“高度機密”,外人是不得觀看的,因此“走閣”表演還有雜技、魔術的意味,帶有一種神秘感。孩子立在樁上,寓意著孩子將來能出人頭地。
村民告訴記者,2017年“走閣”又回來了,我們的目標是一年打基礎,兩年上臺階,三年大發展,要讓“走閣”邁向更大舞臺。
責任編輯:ldm
(原標題:駐馬店網)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