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河系流浪行星少于預期
摘要:原標題:銀河系流浪行星少于預期 大約有1000億顆,是之前估計的一半 這些不是你正在尋找的流浪行星。圖片來源:Ron Dantowitz/CCO/NASA 本報訊 大多數行星都棲息在
大約有1000億顆,是之前估計的一半
這些不是你正在尋找的流浪行星。圖片來源:Ron Dantowitz/CCO/NASA
本報訊 大多數行星都棲息在創造它們的恒星的勢力范圍內。然而一些脫離了母星的孤兒卻一直在銀河系中游蕩。兩項新的分析表明,木星大小的流浪行星要比科學家之前所預測的少得多。其中一項研究指出,銀河系中大約有1000億顆這樣的行星,而不是像科學家在2011年所提出的2000億顆。
這兩個研究團隊在日前于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帕薩迪納市召開的一次會議上公布了這一發現——其中一項研究基于最近的統計分析結果,而另一項工作則基于對超過2600個微引力透鏡事件的觀察結果。
之前對自由漂浮行星的數量評估結果源于2011年對10個與流浪行星有關的微引力透鏡事件的分析。研究人員推測,對于每顆主序星——包括太陽在內的一種最常見的類別——可能都有兩顆流浪行星。
然而2011年的發現并沒有認真考慮流浪行星是如何形成的。在雙星系統中,每顆恒星都擁有自己的行星,其中一顆恒星的引力可能會破壞另一顆恒星所屬行星的軌道并將其拋離系統。在一個擁擠的恒星群中可能也會有類似的效應,即一顆恒星可以將鄰居的外行星“發射”出去。
紐瓦克市特拉華大學天文學家Sarah Dodson-Robinson表示,上述以及其他假設可以產生一些流浪行星,但可能達不到數千億顆的規模。
參加此次會議的加利福尼亞州莫菲特菲爾德市美國宇航局(NASA)埃姆斯研究中心天文學家Christian Clanton表示,許多在2011年的研究中假設的“流浪行星”事實上正在圍繞一顆恒星運轉。
Clanton的統計分析結果表明,這些所謂的“流浪行星”可能在15億公里或更遠的距離上環繞恒星運轉,這比土星與太陽的距離遠得多。他說,真正的流浪行星的數量也許只有2011年分析結果的一半,盡管這些行星的數量仍然可以達到上千億顆。
2011年的這篇論文引用了天體物理學項目中的微引力透鏡觀測數據,而該項目使用了一架位于新西蘭的望遠鏡。作者研究了474顆比木星更大的巨型行星的觀測結果,其中有10顆行星的觀測結果看起來并沒有被恒星所束縛。研究人員的統計分析結果表明,銀河系中可能有2000億顆自由漂浮的流浪行星。
馬薩諸塞州劍橋市哈佛-史密森天體物理中心天體物理學家Jennifer Yee指出,一些研究人員對這種解釋提出了質疑,因為它只是基于很少的潛在流浪行星得出的結論。但該領域必須等待更多的數據,用更好的望遠鏡縮小真正的數字。
新的觀測結果來自光學引力透鏡實驗(OGLE),它利用了一架位于智利北部的望遠鏡,那里有比新西蘭更好的天氣和大氣條件。當波蘭華沙大學天文臺天文學家Przemek Mroz分析了這些數據后,他們并沒有發現擁有這么多流浪行星的證據。
天文學家如今期待NASA的廣域紅外線巡天望遠鏡(WFIRST)在本世紀20年代中期發射升空后能夠取得更好的估算結果。一旦WFIRST運行到位,它將搜集更多敏感的有關行星的微引力透鏡觀測結果。它甚至能夠探測小于火星的行星世界。
微引力透鏡是發生在恒星級天體中的引力透鏡現象。當一顆行星在經過母星與地球連線的時候,母星的星光會稍稍變暗。而“微引力透鏡”法正是通過對遙遠的星光在穿過系外行星系統時,受到行星的引力發生偏折的原理來探測系外行星的。銀河系存在相當數量的恒星級黑洞、褐矮星、紅矮星、白矮星、行星等較暗弱的天體,它們造成的微引力透鏡現象能夠在短時間內令背景光發生畸變。因此微引力透鏡為研究這些天體提供了非常重要的手段。(趙熙熙)
(責編:魏艷、趙竹青)
責任編輯:fl
(原標題:《中國科學報》)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