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紅包的“打扮”看它的變遷
摘要:從紅包的“打扮”看它的變遷 □周刊記者 董莉莉 找呀找呀找紅包,找到一個大紅包!看到滿街都是紅包,你的心是不是早起程去尋找紅包了?去年除夕,大家坐在家
從紅包的“打扮”看它的變遷
□周刊記者 董莉莉
找呀找呀找紅包,找到一個大紅包!看到滿街都是紅包,你的心是不是早起程去尋找紅包了?去年除夕,大家坐在家里刷紅包,而今年,可能會有更多的人走上街頭“搶紅包” 。
送紅包和收紅包是國人的習俗之一。紅包文化出自國人的禮尚往來,體現的是一種正常的人際關系。如今,它演變成在互聯網平臺上發紅包、搶紅包,也成為佳節的必備品之一。
有些人要問了,紅包是怎樣來的呢?現在,記者就和大家一起分享紅包的演變史。
紅繩穿線
據了解,最早的壓歲錢出現在漢代。最早的壓歲錢叫厭勝錢,或叫大壓勝錢。這種錢不是市面上流通的貨幣,而是為了佩帶玩賞鑄成錢幣形狀的避邪品。這種錢幣形式的佩帶物品最早出現在漢代,有的錢幣正面鑄有吉祥語,背面鑄有圖案,如龍鳳、龜蛇、雙魚、斗劍、星斗等。
宋元以后,
紅紙包錢
紅包封出現在唐代,當時是用手工織的布袋做“封面”,僅限于宮廷及官方使用,民間則以寓意吉祥的鮮紅色紙,包著一張寫滿祝福字句的字條,送給親朋好友,以表心意。
第一代印刷的紙質紅包封,約產生于1900年。當時印刷術開始使用,紅包封得以問世。當時的所謂紅包封,做法非常簡單,即以紅紙印上黃油,再于未干的黃油上綴上金粉,效果與現今燙了金字的紅包封一樣,圖案簡單,再配以吉利的字句。
民國以后,紅紙演變為用紅紙包一百文銅元,寓意為“長命百歲”。給已經成年的晚輩壓歲錢,紅紙里包的是一枚大洋,象征“財源茂盛”、“一本萬利”。貨幣改為鈔票后,家長們喜歡選用號碼相聯的新鈔票賜給孩子們,因為“聯”與“連”諧音,預示著后代“連連發財”、“連連高升”。
電子紅包
2014年春節期間,“微信紅包”一夜走紅。為了幾元錢甚至幾分錢,人們在相互討要、分發的歡樂中拉近了人際距離,讓傳統的“發紅包”注入網絡社交的新元素。
2015除夕,有很多人守在電視機前看春晚,并用微信搖一搖參與節目互動,搶微信紅包。一場好看又好玩的全民狂歡就這樣被“搖”出來。
2016年除夕,微信群里搶紅包最好也一個不漏,得空還要去QQ紅包“刷一刷”……“發紅包”“搶紅包”似乎成了一種新年民俗。
但是,一項針對紅包的調查結果令人憂慮。調查顯示,20.69%的受訪者稱,曾因收發紅包與親朋好友產生過不愉快。19.54%的受訪者認為,2016年春節因家庭成員沉迷搶紅包影響了節日氛圍。
2017年春節,相信大家不再“搖一搖”或者盯著群紅包,更多的是拿著手機奔赴各個“藏寶點”,因為今年支付寶和騰訊都將目光投向了AR的玩法。記者認為,與坐著收發紅包相比,這種紅包確實更具互動性和趣味性。
責任編輯:lyx
(原標題:駐馬店網)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