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數人有心理財卻盈余不多 互聯網理財“搶灘”工薪族
摘要:新華社記者 吳 雨 近年來,國民財富快速積累,但理財的“普惠性”仍有欠缺,盈余不多的“工薪族”往往受限于傳統金融機構的理財渠道和門檻。不少互
新華社記者 吳 雨
近年來,國民財富快速積累,但理財的“普惠性”仍有欠缺,盈余不多的“工薪族”往往受限于傳統金融機構的理財渠道和門檻。不少互聯網理財機構從中看到了市場商機,正在積極“搶灘”工薪一族的理財市場。
17日,中國社科院金融研究所發布的《國人工資報告》顯示,2005年至2016年,我國居民工資理財規模增長9.6倍,遠超同期工資漲幅。其中,互聯網理財正成為國民投資渠道新寵,互聯網理財規模由2013年的3853億元激增到2016年的2.6萬億元,預計到2020年將達16.74萬億元。
社科院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副主任殷劍峰介紹,通過對一、二、三線城市1萬余名受訪者的調查發現,半數以上受訪者對工資盈余有理財計劃,但超六成受訪者工資盈余比例不足20%。“不少受訪者未進行理財規劃主要還是工資剩余不多,夠不上傳統金融機構理財門檻。”
傳統金融機構服務的“空白點”被互聯網金融機構看在眼里,不少互聯網金融機構順應用戶需求,推出了針對工薪族的理財產品。京東金融去年3月推出了“工資理財”產品,騰訊理財通也針對中低收入階層推出了工資理財、零錢理財等產品。
“互聯網理財能解決‘工薪族’最基本的理財訴求,‘一元起投’突破了傳統理財5萬元的起購門檻,手機操作打破了時間與地域的條件限制,‘工資定投功’讓理財更加省心。”騰訊理財平臺負責人閆敏介紹,截至2016年10月,騰訊理財通用戶已超8千萬,工薪一族占比較大。
社科院針對國人理財方式的調查顯示,超三分之一的人仍將傳統銀行儲蓄作為理財首選,銀行理財也以24.29%的占比受到青睞。但互聯網理財的意愿增長最快,已超過了股票、基金、債券、貴金屬等,占比達11.15%。
互聯網金融機構對于工薪客群的“搶灘”,讓傳統金融機構不敢松懈,也應聲推出和工資掛鉤的理財服務,以留住客戶和存款。
工商銀行推出了產品“薪金溢”,廣發銀行創新了薪管家服務,民生銀行則打造了薪資理財計劃……這些服務和產品可以盤活客戶零散工資,轉為可隨時支取的定期儲蓄或理財產品,有的銀行還對風險承受能力較高的客戶推出了基金定投產品。
面對傳統金融機構的拼搶,加之監管趨嚴,互聯網金融機構正加強對長遠戰略的考量。
殷劍峰表示,24%的“90后”受訪者愿意將工資放入互聯網理財平臺,比“80后”高出10個百分點。不過,目前“90后”用于理財的工資盈余較少,理財觀念還有待培育。
騰訊理財通的數據顯示,通過工資理財的年齡主要集中在23歲至39歲,其中23歲至29歲年齡段占比超過40%。
“‘90后’通過互聯網平臺理財的比例已經超過購買銀行產品,未來他們將成為互聯網理財市場的主力軍。”閆敏表示,“盡管目前這部分客群的理財規模并不大,但是我們可以將投資者教育的重點放在他們身上,教育期限可以拉長到10年。”
(據新華社北京電)
責任編輯:xmx
(原標題:駐馬店網)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