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斗二號的“衛星醫生”
摘要:原標題:北斗二號的“衛星醫生” ■本報記者 丁佳 通訊員 尚素娟 在近日召開的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上,北斗二號衛星工程榮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特等獎。在
■本報記者 丁佳 通訊員 尚素娟
在近日召開的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上,北斗二號衛星工程榮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特等獎。在這項工程中,有一位“醫生”立下了汗馬功勞。
它有一雙“千里眼”,可以穿越星海“望”到北斗二號衛星軌道,并能精準地找到衛星的位置;它有一對“順風耳”,能“聽”懂衛星“語言”,把衛星信號轉化成數據,監測、判斷衛星的信號質量和星歷信息;它有一顆“玲瓏心”,通過悉心“查”看,評判衛星健康與否。
除了醫術精湛,它還配有精心建設的高、精、尖的“醫院”——監測站,確保診斷結果精準有效地傳回“診斷中心”。
它就是北斗二號衛星導航系統建設核心支撐單位之一——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20所(以下簡稱中國電科20所)為北斗二號衛星工程量身定制的地面監測接收機,業界人稱“衛星醫生”。
國產零的突破
“衛星醫生”醫術精湛,它的來歷同樣也不簡單。眾所周知,只有“健康”的衛星才可以參與定位服務,地面監測接收機主要作用于精準“找到”衛星,理解衛星的“語言”,專業評判出一顆衛星是否“健康”。
這個“診療”過程聽起來很簡單,但據一位技術專家介紹:“別看地面監測接收機身材‘嬌小’,但就是這個只有電腦機箱大小的東西,功能卻是獨一無二,基本上囊括了地面系統的技術難點。”
作為北斗二號的“眼睛”,地面監測接收機必須先于所有系統順利研發,才能確保整個工程中空中和地面其他系統的順利運行。一般來說,衛星越多,定位精度越高。北斗二號由眾多衛星組成,系統的定位服務性能要達到最精準,這對地面監測接收機的測量和定位精度要求極高。
然而,受限于大規模集成電路設計和制造工藝水平的限制,以及核心技術被國外封鎖,高精度測量需要從零開始,寬帶抗多徑天線技術需要突破,高性能抗干擾技術領域從未涉足……要實現“地面監測接收機”國產化零的突破,太難太難。
“腦洞”孕育高超醫術
雖然困難重重,但是中國電科20所卻突破思維,創造性地提出“分布式”的設計理念,攻關團隊首先對所有技術難點進行分類,形成5大關鍵技術難點,針對不同的技術領域組成攻關團隊進行分平臺技術攻關,在單平臺上實現5大技術難點零的突破,最終在整機上進行技術集成。
在技術集成的時候,技術人員又遇到了難題。在單平臺上,可以不用考慮平臺尺寸和硬件資源的占用問題,但在整機上集成時,則必須考慮到在有限的空間內實現多平臺的協同工作。分平臺的技術難點本身很難突破,工程任務進度節點迫在眉睫,究竟如何破解整機集成的難題?
最終,攻關團隊借鑒了銀河III號高性能計算機的設計方式,通過在整機平臺上“動手腳”達到集成的目的,僅用了一年的時間,便完成了大型聯調聯試30余次,大小測試科目100余項,所測科目均滿足試驗大綱要求,實現了整機裝備國產化率高達90%以上,對北斗系統精密定軌、完好性監測起到重要的支撐作用,為北斗系統全面國產化成功“試水”,在性能上填補了國內空白,達到國際領先水平,被業界譽為“國內高性能衛星信號接收設備的制高點”。
最勤奮的衛星“醫院”
地面監測接收機必須配備監測站——衛星“醫院”,用以進行數據采集和處理。這些數據不僅是衛星數據,還包括監測站相應區域的氣候、溫度、濕度、氣壓等信息。
“我們的監測站就像是‘中樞神經’,把地面監測接收機里所有信息吸納過來,發送出去,接受外部的反饋信息,然后告訴地面監測接收機哪個衛星是‘健康’的。”中國電科20所所長助理、監測站總師任小偉說。
為確保北斗二號的可靠性,衛星“醫院”的數據采集和傳輸必須確保一年365天不能斷,為確保北斗二號系統精準度,其數據采集還必須有盡量廣的覆蓋面。在建設監測站的時候,需要通盤考慮這些因素。
從沿海到高原,從西藏的無人區到新疆的邊境線,僅有9個人的建設團隊在6年間橫跨了整個中國進行站點的布局,面對高溫高濕高寒缺氧的環境,在系統設計時就需要考慮到設備的冗余備份,保障數據的連續性和穩定性。北斗系統要求數據處理時間不得超過0.4秒,以往的軟件處理時間不夠滿足標準要求,但中國電科20所的科研人員通過創造性的研制出數據硬件處理設備,通過硬件傳輸和處理信息確保了數據處理的實時性。
根據國務院發布的《中國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白皮書》,中國將在2020年前后,完成35顆衛星發射組網,為全球用戶提供服務。目前,中國電科已經派出了22名衛星“醫生”,并布局了22個監測站,在廣袤大地上守護“星星”們的健康,為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全球化布局提供堅實的工程和技術保障。
(責編:魏艷、趙竹青)
責任編輯:fl
(原標題:《中國科學報》)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