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正陽感受百年“粉條村”的變遷
摘要:走進正陽縣雷寨鄉關路口村感受百年“粉條村”的變遷 □晚報首席記者 李玉榮 文/圖 “抓緊時間把紅薯粉和好,排隊等著加工粉條的人越來越多了。&
走進正陽縣雷寨鄉關路口村
感受百年“粉條村”的變遷
□晚報首席記者 李玉榮 文/圖
“抓緊時間把紅薯粉和好,排隊等著加工粉條的人越來越多了。”
每年春節前,該村家家戶戶都加工粉條過年。
遠近聞名的“粉條村”
記者看到村里一棟棟小樓鱗次櫛比,折射出村民生活的富足。
李建民告訴記者,從他記事起,每年農歷十月后,他父親就在家里做粉條。耳濡目染下,他慢慢也學會了這門技術。17歲那年,他從父親手中接過了“擔子”,開始從事粉條加工。到現在,他整整干了30年。
“春節前是粉條加工的旺季,忙起來我們都顧不上吃飯。”李建民說,每年農歷十月到春節前是他們最忙的一段時間,幾乎家家戶戶都要加工粉條,從粉碎紅薯開始,要經過沉淀、拌糊、捶瓢、穿竿、冷凍、除冰、晾曬等程序,其中晾曬最麻煩,粉條出鍋后必須經過兩天時間的晾曬。
李建民介紹,因為他們村世代種紅薯,所以才有了加工粉條的傳統。
“我們村種的紅薯根本不夠用,還要到外地買。”李建民說,現在,我們村家家戶戶都要留出一塊地種紅薯,自己打粉面加工粉條。
“我們加工粉條非常講究,做出來的粉條特別好吃。”該村村委主任李國強告訴記者,他們村的粉條早已名聲在外。靠著農閑加工粉條,加工作坊老板賺了不少錢,同時還吸收一部分村民在加工作坊里勞動,收入也非??捎^。
加工粉條的歷史上百年
據了解,關路口村春節加工粉條的歷史有上百年。
李國強說,該村每年種紅薯上千畝,一到冬季村民自發結合在一起加工粉條,以備過年食用,有的還送給親朋好友。
“村民把紅薯粉拉來了,不管多少咱都給加工。”李建民說,村里的加工作坊,不但加工粉條外銷,還為村民加工粉條,收取一些加工費。
“今年我加工了
在李建民的家庭作坊里,有10來位村民在加工粉條,有的和面,有的出粉,有的晾粉,分工明確。“他們都是村里的老少爺們。”李建民笑著說,每年大家都在一起干,關系融洽,有說有笑。
82歲的陳洪軒說,他從事加工粉條幾十年,非常喜愛這項工作。
“我們以前下粉條全是手工,胳膊都累腫了。”李建民說,現在半機械化好多了,但是,在加工粉條的旺季,他們仍然是早上4時起床,晚上10時收工。
“我們生產的粉條不愁銷路。”李國強說,在上世紀80年代初期,物品供應匱乏,粉條在當時作為一種土特產非常搶手,而且價格較貴。
到了現在,為了保持粉條的風味不變,他們做粉條仍然延續傳統工序。正是基于這個原因,他們的粉條不愁銷路。
李建民說,粉條還遠銷到了外地。近年來,隨著粉條加工產業的不斷發展壯大,在當地有關部門的幫助下,村里還成立了粉條加工合作社,將粉條統一標準、統一收購、統一銷售,既提高了粉條的質量,又增加了村民的收入,而且名氣不斷提升。加工粉條讓村民們走上了致富路。
責任編輯:lyx
(原標題:駐馬店網)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