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學諾貝爾獎”花落中國學者
摘要:原標題:“地理學諾貝爾獎”花落中國學者瑞典人類學和地理學會(SSAG)日前宣布,鑒于在青藏高原冰川和環境研究方面作出的貢獻,2017年維加獎將授予中國科學院院
瑞典人類學和地理學會(SSAG)日前宣布,鑒于在青藏高原冰川和環境研究方面作出的貢獻,2017年維加獎將授予中國科學院院士、中科院青藏高原所研究員姚檀棟。
姚檀棟目前擔任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所長、中科院青藏高原地球科學卓越創新中心主任和中國青藏高原研究會理事長,是國際上公認的冰凍圈研究領域最有成就的科學家之一。
由于歷屆獲獎者均為在地理學領域作出重要貢獻的一流學者,維加獎素有“地理學諾貝爾獎”之稱。此次是中國乃至亞洲學者首次獲得這一榮譽。
在接受《中國科學報》記者采訪時,姚檀棟用“Surprise”形容自己獲獎的心情:“以前這個獎都頒給西方人。我的合作伙伴、著名冰川環境學家朗尼·湯姆森獲得維加獎時,我曾參加他的獲獎儀式。那時,我沒有想到自己也能獲得這一獎項。”
姚檀棟認為,維加獎今年頒發給中國學者,體現了西方世界乃至全球對中國科學發展態勢的關注和認可。他說:“讓國際學界認識到中國科學家在研究青藏高原方面做出的重要工作,還是要靠團隊的力量。2003年,中科院成立青藏高原研究所,打破了西方人此前在這一領域的壟斷。之后中科院又啟動相關戰略先導專項,建立了青藏高原地球科學卓越創新中心,涌現出一批重大成果,擴大了國際影響力。”
過去20年中,姚檀棟領導的科研項目與來自美國、法國、德國、瑞士、荷蘭、冰島、俄羅斯、巴基斯坦、印度、尼泊爾、日本等幾十個國家的科學家開展合作,研究青藏高原環境變化及其影響。由他發起的“第三極環境計劃”不但凝聚了國際上從事青藏高原環境變化研究的科技精英,也取得了重要科學發現。姚檀棟和他的研究團隊通過冰芯記錄、冰川變化實地觀測、衛星遙感數據分析、模型模擬等不同方法的綜合集成,發現現在是過去2000年來最溫暖的時段,當今的全球氣候變暖和印度季風與西風交互作用是造成青藏高原冰川退縮及其區域差異的重要原因。(記者李晨陽、彭科峰)
(責編:魏艷、趙竹青)
責任編輯:fl
(原標題:《中國科學報》)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