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抗美援朝老戰士劉法
摘要:硝煙散盡我復來只把異鄉作家鄉——記抗美援朝老戰士劉法□晚報記者 張麗麗 袁敏 文/圖開篇詩援建有使命,百廢要重興。喁喁朝鮮語,依依離別情。現住在市經濟
硝煙散盡我復來只把異鄉作家鄉
——記抗美援朝老戰士劉法
□晚報記者 張麗麗 袁敏 文/圖
開篇詩
援建有使命,百廢要重興。
喁喁朝鮮語,依依離別情。
現住在市經濟開發區開源街道南魏莊村的劉法1955年曾奔赴朝鮮。劉法是當年的志愿軍戰士,雖說沒有經歷過抗美援朝戰爭,但在朝鮮待了3年。那時,他在部隊一邊進行軍事實戰訓練,一邊支援當地建設。在朝鮮期間,劉法不僅會寫朝鮮字,還會唱朝鮮歌。每每想起這些,劉法都感慨萬千。
12月16日上午,記者采訪了抗美援朝老戰士劉法,聽他講述援建朝鮮的經歷。在劉法的講述中,記者仿佛回到了那個戰火紛飛的年代。
沈桂梅在為劉法讀書。
年幼時被送人
本報征集“抗美援朝老戰士”線索以來,社會反響強烈,市民紛紛提供線索。2016年12月15日,記者得到線索,稱市經濟開發區開源街道南魏莊村有一位抗美援朝老戰士,名叫劉法。隨即,記者與劉法取得聯系,詢問其家的確切位置,雙方約好第二天上午9時見面。
沒想到的是,12月16日上午,由于不熟悉道路,記者誤走到市中原大道與緯六路交叉口附近。后與劉法多次聯系,直到10時許,記者才來到位于市中原大道與緯五路交叉口東段的開源街道南魏莊村。記者老遠就看見劉法和老伴沈桂梅在村口等著。
“大冷天的,還跑這么遠,真是辛苦你們了。”見到記者到來,劉法笑著說。站在一旁的沈桂梅也熱情地跟記者打招呼。
跟隨劉法老兩口,記者走進南魏莊村。沿途中,記者發現南魏莊村的房屋排列有序,墻壁粉刷一新,墻上貼著許多文明宣傳畫及標語,平整的石子地面一直沿伸到劉法家門口。
得知記者的采訪意圖后,劉法和沈桂梅都非常高興。“劉法耳朵有些背,說話需要大聲一些。”沈桂梅說,老伴沒文化,她也只有小學文化程度。
沈桂梅說:“劉法的老家在確山縣下碑寺附近。劉法7歲時,他的哥哥被抓了壯丁,他的父母非常難過,承受不了思念兒子之苦,就用挑子帶著劉法四處尋找。后來,他們流落到遂平縣境內。”
“劉法的父母為了繼續尋找劉法的哥哥,不得不把年幼的劉法送了人。”沈桂梅說,寄人籬下的日子,讓劉法吃盡了苦頭,但他一直隱忍著。后來,劉法又被輾轉送到了南魏莊村。就這樣,劉法才得以穩定地生活下來。
沈桂梅在講述的過程中,淚流滿面。“不能提小時侯的事情,一提他就會哭。”沈桂梅一邊擦著臉上的淚水一邊看著抽泣的劉法,向記者解釋。經過短暫的停頓后,劉法回憶起那段難忘的歲月。
七天七夜到達目的地
劉法頭腦清醒,特別是回憶起他抗美援朝的往事時,更是激動不已。
“小時侯,因家庭條件困難,我沒有上過學。長大后,我想去當兵。”劉法說,1954年,得知部隊招兵,他很高興,就偷偷報了名。1954年11月,政府部門公布新兵名單,有他的名字。那晚,他激動得徹夜難眠……
“我收拾行裝,準備12月底跟隨部隊出發。”劉法說,他報名參軍時,養父不知道。等到新兵快出發時,養父才知道。得知他光榮參軍,養父也支持他的選擇,并叮囑他注意身體。
“20多天的等待后,新兵們該出發了。”劉法說,當時,新兵們都騎著高頭大馬,穿著嶄新的軍裝,戴著大紅花,全村的村民都敲鑼打鼓地歡送。整個場面非常熱鬧,大家臉上都洋溢著燦爛的笑容。汽車徐徐開動了,村民們不停地向他們揮手。車開出很遠了,村民們還站在那里。
“1955年1月1日是元旦,也是新兵出發的第二天,對我來說是個永遠難忘的日子。”劉法說。
“我們從遂平縣城出發,一路向北行軍,到達河北省石家莊市停車吃飯。每個新兵都領到了餅干等食品。”劉法說,1955年1月,他們乘悶罐車(車廂封閉的火車)出發,過了遼寧省安東市(現為丹東市),接著上了鴨綠江大橋。由于車廂是密閉的,他沒有看到外面是什么樣的。就這樣,他告別了祖國,奔赴朝鮮。第一次坐火車,他對什么都好奇。
“我1955年進入朝鮮,那時已經停戰了。”劉法說,經過七天七夜的顛簸,他們最終到達了部隊所在地朝鮮九華里(音)。
“戰爭停止了,但給朝鮮人民帶來的傷害很大。”劉法回憶說,當時,朝鮮滿目瘡痍,放眼望去到處都是炮彈坑,方圓幾公里內很少見到房屋,偶爾有幾戶零散人家,房子都是用茅草搭建的,而且幾乎看不見朝鮮中、青年男人,大多是婦女、兒童和老人。民房周圍是一片荒蕪的田地。
經常進行實戰訓練
“我經過培訓后進入志愿軍23軍67師37團,被任命為炮兵。”劉法說,當時,駐軍就在九華里(音)附近的山村附近,他們一邊加強軍事實戰訓練及文化知識培訓,一邊給當地百姓蓋房子。
雖然已經不打仗了,但是志愿軍還是經常進行軍事實戰訓練,處在緊張待命中。“我身材魁梧,有力氣。實戰訓練時,我負責把大炮拉到野外。”劉法說,當時的一架流彈炮分三節,射程10多公里,需要6匹馬拉。
“拉大炮時,每人兩匹馬,一匹馬用來馱背包,另一匹馬用來騎。”劉法說,每次,他們總是提前把大炮拉到訓練場地。一有命令,他們立即出發,不能有絲毫耽擱。
劉法告訴記者,與他一起參軍的還有同村的許懷亮(音),如今對方已經不在人世了。當時,許懷亮也是炮兵,負責拉大炮。
“記得有一次次,我們拉大炮需要經過一條河。”劉法說,咱們這里的河都有橋,可是朝鮮的河沒有橋,大家都是趟水過河的。考慮到實際情況,他們拉著大炮準備趟水過河,可是不管6匹馬怎么使勁,就是拉不動。沒辦法,他們只好換成8匹馬來拉那架大炮。
“行進過程中,不知什么原因,許懷亮騎的那匹馬突然受到驚嚇,竟然把他甩了下來。”劉法說,許懷亮從馬背上重重地摔到了下來。從那以后,大家拉大炮時都非常小心謹慎。后來,流彈炮由改裝的汽車運載,不僅節省人力而且速度快。
志愿軍在進行軍事實戰訓練的同時,還不忘進行文化知識培訓。劉法說,當時,指導員給他們上課,由淺入深,講述戰斗中必須注意的事項,宣講防空防寒知識。就這樣,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他們這些自由散漫的人變成服從命令、嚴守紀律的軍人。
幫助當地人民重建家園
那時,朝鮮勞動力極少,重建工作大部分由志愿軍戰士完成。“我們在軍事實戰訓練之余,就到山上背石頭。當時,我年輕有力氣,從沒感覺到累。”劉法說,就這樣,大家動手用背來的石頭蓋房子。石頭房子蓋好后,就讓當地老百姓居住。由于很多志愿軍都不會說朝鮮話,平常與當地人交流,都是通過部隊的聯絡員。
“看著志愿軍忙得熱火朝天的,一些當地的老百姓非常感激,忙著給他們送茶水。”劉法說,與朝鮮人民接觸多,大家也學會了一些簡單的朝鮮語。與當地老百姓見面,大家慢慢地會用朝鮮語打招呼了。當時朝鮮人民和志愿軍的關系非常好,除了援建工作外,很多志愿軍還主動為朝鮮人民干農活、家務。
“剛從朝鮮回來時,我還會說朝鮮話,會寫朝鮮字。”劉法說,后來,時間久了,他就忘了。
說起寫朝鮮字,一旁的沈桂梅連忙說:“那時,老伴不僅會寫朝鮮字,還會唱朝鮮歌。我看過他寫的朝鮮字,如今還記著如何寫。”說著,沈桂梅拿著記者的筆在手上寫了一個“華”字。
志愿軍不僅支援當地人民重建家園,還保護當地老百姓的安全。“我們到達當地后便在村子旁邊的山丘上修筑隱蔽崗哨,通宵輪值。”劉法說,記得有一個夜晚,當時正在下著雪,北風呼嘯,崗哨里突然傳來呼喊聲。作為副班長的劉法趕緊跑過去察看。值班的士兵稱看見了可疑人員。
“聽了對方的講述后,我在崗哨周圍察看了一遍也沒有發現異常情況。”劉法說,等他折回來后,那個值班士兵又呼喊起來。可他來回兩次都沒發現異常,特意叮囑值班士兵有情況可直接開槍。
劉法回來后,越想越不對勁,怎么也不放心。“于是,我打電話把這個情況反映給團部。”劉法說,團部接到反映后,就派人過來搜山,發現有3個拿著鐮刀、背著背包的人。經聯絡員與當地百姓確認,這3人是當地老百姓,他們到山上砍柴時迷路了。
3年的援建工作勝利結束。1957年底,劉法所在的部隊接到“班師回國”的命令。當地居民得知這個消息后,多次邀請志愿軍聯歡,把各種平常而又珍貴的禮物送到志愿軍營地。
臨行前,朝鮮很多老百姓趕到火車站,歡送志愿軍勝利回國。當時,火車站被擠得水泄不通,志愿軍和送行群眾擁抱告別,很多人熱淚盈眶。“那時,我們還和朝鮮人民合影留念,但后來由于時間久遠,這些照片都找不到了。”劉法遺憾地說。
火車進入國內時,沿途也都是夾道歡迎的人群,街上掛滿了“歡迎最可愛的人勝利回國”的條幅。說起這些,劉法一臉自豪。
劉法在朝鮮度過了3年的歲月。戰火的硝煙已經遠去,援建朝鮮的那段經歷,對于劉法老人來說,已經變成了他人生最珍貴、最崇高、最值得回憶的一段往事。
責任編輯:fl
(原標題:駐馬店網)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