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險業鬧劇:險資“買而不舉” 赴港買險高燒
摘要:用“逆勢增長”來形容保險業2016年這一年的概況并不為過!當其他金融機構因經濟減速而愁容滿面時,保險業卻憑借“保費+投資”雙輪驅動,總資產將接近1
用“逆勢增長”來形容保險業2016年這一年的概況并不為過!
當其他金融機構因經濟減速而愁容滿面時,保險業卻憑借“保費+投資”雙輪驅動,總資產將接近15萬億元的新高度。
如此龐大的資金規模下,資產如何配置就成了棘手的問題。2016年,險資大踏步走向資本市場的中心舞臺,但因個別激進投資者的攪局而面臨更為嚴厲的監管,創新方面也顯得心有余而力不足。
保費破3萬億
各路資本搶灘
總資產15萬億元,是什么概念?
這意味,今年末,中國有望超過日本成為全球第二大保險市場。
“近幾年,特別是2014年保險業新‘國十條’頒布以來,保險業各項工作取得顯著成績。”在12月13日中國保監會召開的專題會議上,保監會主席項俊波肯定了保險行業改革發展后實現的新突破。
據項俊波介紹,成績主要體現在三方面:第一,保險產品費率改革、資金運用、市場準入退出等三大改革釋放了市場活力,使得保險總量連續躍上新臺階,預計今年保費收入將跨越3萬億元大關,保險業總資產將接近15萬億元;第二,保險業在“一帶一路”、供給側改革、脫貧攻堅等國家重大戰略問題上發揮了巨大作用;第三,償二代政策頒布實施后,風險預警、防范和處置機制更加健全。
在此背景下,各路資本紛紛進軍搶食盛宴。根據保監會網站數據,保監會今年共批籌了至少17家保險公司,包括6家壽險、1家財險、3家相互保險、2家再保險、2家資產管理、1家科技保險、2家健康險。
據不完全統計,當前仍有約200家公司排隊靜候新牌照,許多背景是房地產、互聯網、醫藥和化工的上市公司也擬發起或參與設立保險公司。
首都經濟貿易大學保險系教授庹國柱在接受《國際金融報》記者采訪時表示,“今年保險業的增長又會讓銀行業和證券業眼紅了,保費收入同比增長超過25%。從前三季度看,壽險增長尤其醒目,養老險、健康險獨領風騷。萬能險表現特別引人注目的同時,也引發了質疑,加之在股市投資中少數公司的瘋狂舉牌,短進短出,引起眾怒,受到各方指責。”
全面擁抱償二代
中小險企忙增資
2016年,保險業全面實行第二代償付能力監管體系(下稱“償二代”),實行“放開前端,管住后端”綜合風險評級制度。
在“償二代”這個全球最先進的保險風控體系下,中小險企很緊張。據不完全統計,截至11月底,共有42家險企實施了增資,其中多數是中小保險公司。其中,信泰人壽、天安人壽、天安財險、利安人壽、君康人壽、華海財險6家公司增資2次;珠江人壽增資次數最多,達3次,其累計增資次數為7次。增資后注冊資本超過100億元的公司僅有4家,28家保險公司增資后注冊資本不足50億元,4家公司增資后注冊資本不到10億元。
一位財險公司高管在接受《國際金融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償二代體系今年對險企影響較大,該政策對核心償付能力充足率、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都設置了紅線,險企必須分別達到50%和100%才算達標。這一政策加劇了險企優勝劣汰的速度,未來兩年內,“償二代”將使得那些資本充足率不高的企業繼續承壓,一旦出現風險敞口,就必須通過增資擴股的方式引進新股東。
此外,近期監管層有意降低大股東持股比例,而股東更迭又會對中小險企的償付能力新增了不確定性。再加上中短存續人身險產品新政的實施,不少保險公司的償付能力都出現下滑。
險資瘋狂“買買買”
監管糾偏激進投資
從曠日持久的“寶萬之爭”,到恒大人壽的“買而不舉”,再到前海人壽與南玻A剪不斷、理還亂的關系。這一年,保險資金頻繁舉牌,被外界冠上了“野蠻人”、“妖精”等惡名。
其中,七大保險系舉牌最為活躍:恒大系、寶能系、安邦系、生命系、陽光保險系、國華人壽系和華夏人壽系。
臨近年底,資本市場的“壞孩子”遭遇監管層“敲打”,前海人壽萬能險遭叫停,恒大人壽被暫停委托股票投資。項俊波在12月13日的專項工作會議上再次重申“保險姓保,保監姓監”。
一位保險業內資深人士在接受《國際金融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監管風暴還會持續,預計后期會出臺一系列監管規則。”
不過,該保險人士指出,險資舉牌只是個別激進公司的行為,一棍子打死的做法顯然不合適。目前最具爭議的就是把險資投資股市的資金比例降下來。可仔細思考,去年為了救市,保監會把投資股權的資金比例從30%提高到40%,個股持股比例從5%提高到10%。一年后,這些曾經的“救市者”卻成了市場的“野蠻人”,險資也成了監管層嚴重的“壞孩子”。
庹國柱也強調,舉牌只是行業內個別企業的激進行為。監管層明確了保障是保險業的根本功能,投資是輔助功能,只要堅持本末不倒置,引導保險企業長期、穩健以及進行價值投資,對支持實體經濟和促進資本市場穩健發展都會起到有效作用。
赴港買險高燒不退
國內產品創新緩慢
內地客戶對香港保險的熱潮還在發酵。
“在美聯儲12月加息靴子落地后,排隊買保險的人又多了,最近這幾天我們團隊至少接單200多份,排隊繳費認證的時間平均3小時,索性還有不到半個月時間了,忙完這陣子我們也想休息了。”一位港險代理人告訴《國際金融報》記者。
香港保險到底好在哪兒?這背后的原因絕不僅僅是“羊群效應”。從產品價格看,內地人身險預定利率普遍在3.5%至4%之間,而香港則為4%至5%,有明顯誘惑力。此外,人民幣大幅貶值,香港的美元計價產品有規避風險和保值的作用。
根據香港保險業監理處公布的數據,2016年前三季度,內地客戶購買香港保險達到489億港元,貢獻率近四成。
今年年內保監會已多次下發風險提示,點名香港保單存在的風險。而銀聯重申“不支持支付在香港購買具有資本投資性質的保險產品”之后,銀聯卡境外保險交易已由10月的80.6億元降至11月的3000萬元,下降幅度超99%。
但赴港買保險的熱情或很難徹底澆滅。上海保險同業公會秘書長趙雷近日在一個論壇上對媒體表示,香港保險之所以“高燒不退”,與我國保險行業創新緩慢有關,產品設計跟不上消費者的需求,從而導致吸引力下滑。
互聯網保險猛增
背后深藏很多“坑”
互聯網保險迎來井噴式增長。
中保協發布的《2016中國互聯網保險行業發展報告》顯示,“十二五”時期,我國互聯網保險呈現快速發展勢頭,互聯網保費規模增長約69倍,占保險業總保費的比重由0.2%攀升至9.2%。而2015年保險業互聯網保險業務收入為2234億元,比2014年增長了1375億元,同比增幅達160%,保費規模比2012年增長了20倍。
互聯網保險也成為資本追逐的重點,截至2016年7月末,15家互聯網保險創企共發生16起融資事件,其中,慧擇、大特保均完成億元級B輪融資,預計今年總體的融資數量有望超過2015年的29起。
然而,火爆背后,也暗藏較大風險。保監會前副主席周延禮就曾指出,互聯網保險行業中的非法經營是最大的風險隱患,一些未取得保險經營資質的機構假借保險之名銷售保險產品,有的甚至涉嫌非法集資。
截至2016年11月,有22家投資機構進入網絡互助領域,公開數據顯示現有超過120家網絡互助平臺,總注冊會員超過1000萬人。
業內人士指出,目前有的機構在互聯網上推出互助計劃,雖然避開了保險概念,但所推出的產品與保險屬性很相似,但是均屬于無保險經營資質。如果平臺不具備相應風險控制能力,容易誘發金融風險,損害消費者權益。
責任編輯:wq
(原標題:人民網)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