陡溝手工饃聲名鵲起
摘要:陡溝手工饃聲名鵲起 □晚報首席記者 李玉榮 通訊員 王 珺 文/圖 本報訊 12月16日,記者走進正陽縣陡溝鎮陡溝村,了解到該村10多個農戶用木柴、大鐵鍋蒸手
陡溝手工饃聲名鵲起
□晚報首席記者 李玉榮 通訊員 王 珺 文/圖
本報訊
陡溝手工饃受歡迎
在該鎮工作人員潘剛林的帶領下,記者來到一個村民家,看到院里堆了一大垛木柴,桌子上堆滿了剛下籠的手工饃。
“這些饃都是人家訂的。”今年55歲的周玉勤告訴記者。
記者走進廚房,看到屋里有兩個人正在揉饃,一人在往灶臺里填柴燒鍋。灶膛里,火焰正旺,大鐵鍋上放上3籠蒸饃。
一直忙活的周玉勤說,1995年前,她家做糧食生意賠了10多萬元錢,一個在陡溝鎮陡溝街上蒸手工饃的親戚建議她跟自己學蒸饃。
周玉勤每天凌晨兩時起床,平時一天要蒸300多個手工饃。
“你看那幾輛轎車,車主都是來買陡溝手工饃的。”潘剛林說,現在,蒸饃的農戶開始接春節蒸“年饃”的訂單了,過了臘月二十就不接‘單子’了。
“周大姐好!我預訂的500個手工饃準備好了嗎?”在信陽市做服裝生意的楊有旺走進周玉勤家的院子,一邊打著招呼一邊從兜里掏出現金。
“好了!好了!”周玉琴放下手里的面團,急忙幫楊有旺裝手工饃。
楊有旺說,他和幾家做生意的朋友都喜歡吃陡溝手工饃,已經吃好多年了,隔一段時間他來代大家團購一次。
接了很多“年饃”訂單
走出周玉琴的蒸饃房,記者來到正在蒸手工饃的楊峰家,看到楊峰屋里一個大案板旁圍滿了揉饃的人。
“今天我準備到武漢去,朋友托我捎300個手工饃。”來自該鎮周灣村的鄧得志說。
幾十分鐘后,一籠籠手工饃被抬下來,白色的蒸汽升騰而起,饅頭的香氣飄散開來。
記者看到,蒸饃的鍋蓋掀起的瞬間,霧氣繚繞,香味四溢。楊峰讓遠道而來的客人品嘗。大家拿起一個個冒著熱氣的手工饃吃起來,品味著醉人的饃香。
“我接了很多‘年饃’的訂單。”楊峰說,春節前是他一年中最忙的時候,也是生意最好的時候,很多來買“年饃”的人白天搶不到,就晚上來排隊,院里站滿前來購買“年饃”的客人。他說,自己蒸饃賣19年了,一年比一年的“年饃”生意旺。平時一天蒸一兩千個,進入臘月就開始忙,一天要蒸10000多個“年饃”,仍供不應求。
“陡溝鎮的麥,陡溝鎮的面,陡溝鎮的饅頭真香甜。”潘剛林說,他在淮河岸邊長大,陡溝鎮早在清朝初年,便靠其得天獨厚的淮河水運,引來四面八方的商賈,并贏得“小漢口”的美譽。陡溝鎮饅頭(俗稱陡溝手工饃)更以色澤正、分量足、口感筋有彈性、營養豐富在江淮一帶叫響,深受消費者青睞。
潘剛林說:“每天來買饃的人非常多,有武漢的、信陽的、駐馬店的。”
楊峰說,還有很多人買了陡溝饃后寄給遠在廣東、上海、武漢等地的親朋好友。
責任編輯:lyx
(原標題:駐馬店網)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