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子國 風雨飄搖五百年
摘要:□晚報記者 張廣智 通訊員 張賢鋒平輿縣北射橋鎮的沈國遺址,這座兩千多年前的古城如今已成為一片廢墟,昔日的輝煌也隨時間的流失成為歷史。盡管如此,這片廢墟仍是沈
□晚報記者 張廣智 通訊員 張賢鋒
平輿縣北射橋鎮的沈國遺址,這座兩千多年前的古城如今已成為一片廢墟,昔日的輝煌也隨時間的流失成為歷史。盡管如此,這片廢墟仍是沈氏起源的見證,仍是數千萬海內外沈氏宗親的根基所在。近年來,國內沈氏后人以及新加坡、泰國等國家和地區前來尋根問祖的沈氏后裔絡繹不絕。那么,在風雨飄搖的五百年中,沈國是如何勵精圖治、救亡圖存的呢?2016年12月13日,平輿縣作家協會主席、著名文化學者張振立向記者作了詳細的闡述。
沈國始封之君聃季載。
一
據張振立介紹,沈子國,又稱沈國,遺址在今河南省平輿縣北射橋鎮古城村一帶。沈國故城位于澺水(今名洪河)之北約4公里處。該故城的城垣遺址,東西長1350米、南北寬1500米,文化層厚度約5米,呈長方形,是中原地區保存較好的西周、春秋古城遺址之一。
據考證,西周滅商,武王姬發立國。周武王死后,由年幼的周成王即位,周文王的四子周公旦攝政,震叔、管叔、蔡叔不服,與商王紂之子武庚合謀,聯合東方夷族反叛。周文王十子季載富有才德,在平叛中立下大功,被哥哥周公旦推舉為司空。后來,周成王又將十叔季封于沈,為侯國。
季載為司空,入輔成王,未到過沈國。季載將尚年幼的兒子伯桓立為世子。周公以伯桓“作胤”封為沈君,襲爵為侯伯。
伯桓卒,其子向融即位。向融卒,子采立。
沈君采時,周穆王在位。周穆王統中原各邦國伐徐,沈君采率沈師從征。沈師飲馬泗水,攻克蔑(今山東省泗水縣東)。
采卒,子乙初立。
乙初處共王、懿王、孝王之世。時犬戎益強,共王有攻滅密須之伐,懿王有徙都大丘之舉。乙初三子,乙初卒,子杼立。
沈君杼處夷王、厲王、共和之世。時西周已經走向衰亡,楚國日益強大,淮夷攻周。周厲王十三年(前845年),厲王親征淮夷,沈君亦從征,征服東夷、南夷二十六國。前841年,國人暴動,周召輔政,法文、武、成、康之遺風,諸侯復宗周。杼二子,子庚向立。
庚向處宣王、幽王之世。周幽王十一年(前771年),申侯、犬戎聯兵攻周,殺幽王虜褒姒,盡取周財寶而去,西周亡。申侯、魯侯、許文公、沈庚向共立太子宜臼于沈,是為周平王。
總之,西周前期,沈國與衛國一樣,取代管、蔡為東土殷墟(殷舊地)的諸侯之長,封土與蔡國相當,當為“伯”、“侯”之爵。此時汝水水系的姬姓國家及其他蠻夷小國,合力抗御徐國的侵擾。他們以沈為長,僅在封土范圍內開墾拓植,彼此疆界設封人管理,互相節制,相安和睦。到春秋時期,禮樂崩敗,大國爭霸,逐鹿中原,社會動蕩不安。
庚向卒,忽立。平王以沈為歷代侯伯擢稱沈國為“汝南國”,譜牒曰:“封汝南國”。
二
周平王六年(前765年),鄭滅虢、鄶。周平王十四年(前757年),晉滅其胞邦韓國(周成王弟所建,在今山西河津東)。在周平王縱容下,蔡國亦效法鄭、晉,滅了毗鄰的莘國(故城在今汝南縣城西北一帶)。
莘國,姒姓,實為蔡國始封之君蔡叔度的舅氏之邦。滅莘,其疆土為二:南屬汝墳,北歸蔡國。從此蔡國的疆土擴展近半倍,始大于沈。
中原地區風靡兼并之風,無疑為漢水流域的大邦楚國北進,客觀上提供了有利的機會。
沈君忽二子:不離、卜統。忽卒,不離立。
不離處周桓王之世,桓王以鄭國肆意尋釁、攻滅鄰邦為由,“欲授虢公政,以分鄭伯之權”,鄭師遂“取周溫(今河南溫縣西)地之麥。周、鄭交惡”。桓王無耐,只好召衛、宋、陳、蔡、魯諸國之師伐鄭,戰爭長達半年之久,時為周桓王元年(前719年)。而后,鄭伐衛;鄭、邾伐宋,亦采取了瘋狂的報復行動,又繼續占領了鄔、劉、蘇、邘諸小國。戰爭此伏彼起,連年不斷,楚人觀變,虎視中原。從周桓王十四年(前706年)楚師渡過漢水伐隨開始,至周桓王二十二年(前609年),貳、鄖、鄀、絞、州、蓼、羅等國皆在楚國的攻擊下,或遷或亡,或成為楚國的附庸。
不離卒,子辛生立。
辛生處周莊王、周僖王之世。周莊王九年(前688年)楚師北上伐申;十三年(前684年),楚敗蔡師于莘,俘蔡侯獻舞,繼滅息(今河南息縣境)。莘邑距沈國都城不足60華里,沈人震驚之狀可鑒。迫于楚國勢力過于強大,沈君辛生及沈國貴族以宗廟社稷安危為重,思議得失,確定附楚圖存的決策,與蔡、鄭、陳、許等諸國同時附楚。
辛生卒,子乙濟立。
周襄王十三年(前604年),乙濟卒,子過立。
周襄王二十一年(前632年),楚、晉“城濮之戰”,楚軍戰敗,蔡、鄭、陳等中原大國又歸附晉國,并參加了周工、晉人主持的“踐土之盟”,沈國以拒絕赴會而受到晉人忌恨和周天子的非難,由“侯”爵貶降為“子”爵。周襄王二十九年(前624年),晉糾合宋、魯、陳、衛、鄭諸國之師伐沈,“討其親楚”,擊潰沈師。沈國臣民更對周王室失去信賴感,并看清了晉的猙獰面目。
過卒,子揖立。
三
時楚國在被征服的附庸國設“尹”(古意為主管)。為與中原諸侯大國齊、晉爭雄,求賢如渴的楚應王舉用原沈國國君乙濟之子沈策,稱沈尹策。沈尹策與孫叔敖為師友,楚莊王拜其二人為師,于周匡王五年(前608年)楚師敗晉師于北林(今河南新鄭市北),俘晉大夫解揚。周定王十年(前597年),沈尹策、孫叔敖運籌帷幄,審時度勢,以圍攻打援之策,大敗晉師于鄴(今河南滎陽市東北)。在沈尹策、孫叔敖的輔佐下,楚莊王服陳、蔡、魯、宋,成為中原的霸主。晉益疾恨沈。
周簡王初期,吳攻楚,襲巢(今安徽瓦埠湖東南),伐徐(今江蘇泗洪南),人州來(今安徽鳳臺)。楚國疲于對吳作戰,北方空虛。因此,周簡王三年(前583年),晉將欒書率兵攻打蔡國,接著又揮師攻打楚國,且一戰俘虜楚大夫申驪。楚軍敗退,晉軍大舉入沈國,擊敗沈師,俘虜了沈國國君沈子揖。揖為晉人所殺。其子德允逃往楚國,在楚人幫助下復國。周簡王十一年(前575年),晉、楚鄢陵之戰爆發,楚共王傷一目,楚師受挫遂還。但此后晉東伐齊,西攻秦,無暇南犯,沈國安寧數十年。
德允卒,子鮚立。
周靈王二十七年(前545年)夏,按弭兵之盟的規定,沈子鮚同齊、陳、蔡、北燕、杞、胡、白狄諸國之君朝晉。周景王七年(前538年)應楚靈王之約,沈子鮚同蔡、鄭、許、滕、胡、倪等國之君及宋世子佐,還有淮河流域的一些部落首領到申(今河南南陽北)參加了楚靈王舉行的盟會。會上楚王拘禁了親吳的許君。同年秋,沈子鮚率沈師與蔡、鄭、許、滕、胡、倪等國的軍隊一同攻打吳國,攻占吳邑朱方(今江蘇鎮江市東),殺慶封滅其族。為報朱方之仇:吳師伐楚,攻占了棘、櫟、麻三座楚邑。周景王八年(前537年),奉楚靈王之命,沈子鮚率沈師和同蔡、陳、許、越之師一起伐吳,以報其攻棘、櫟、麻三邑之仇。楚率盟軍攻吳,因吳有備,無功而還。
鮚卒,沈子逞立。子逞,字循之。
周景王二十三年(前522年),楚大夫費無極譖太子建于平王,說建與伍奢將在方城之外反叛。平王信以為真,使人殺太子建。建聞之,出奔宋(后又奔鄭)。伍奢及其長子伍尚被殺,尚弟伍員(子胥)出奔吳,說吳伐楚。
四
周敬王元年(前519年)秋七月,吳發兵攻楚邑州來。楚將薳(音偉)越率沈、胡、頓、陳、蔡、許等諸侯之師急救州來,尚未趕到,楚令尹子瑕暴卒軍中,楚軍大傷元氣。諸侯軍隊為附庸國組成,不僅“政令不一”,且“同役而不同心”,由于“奔命”疾發,為疲憊之師。戰前吳軍將帥知曉沈、胡、陳三國最忠實于楚,而頓、許、蔡三國嫉恨楚政,與楚人貌合神離。故吳公子光進言吳王,請先犯沈、胡與陳。戊辰(農歷七月二十六日),吳、楚戰于雞父。沈、胡、陳之師先潰,沈子逞、胡子髡戰歿,許、蔡、頓之師繼之,楚師潰敗。吳軍兵分兩路攻楚,虜走了楚太子建的母親楚夫人,盡掠其寶物,迫楚主將遠越兵敗自殺,又“取胡、沈而去”。
翌年,逞子嘉即位。嘉,字惟良,即位后仍奉行親楚政策。
周敬王十三年(前507年)冬,被楚拘禁3年的蔡昭侯被楚人釋放,昭侯東返漢水,投玉于水,請水作證,誓不朝楚,蔡公赴晉,請以子為質,與晉伐楚。
第三年,晉應蔡侯伐楚之請,會宋、蔡、衛、陳、鄭、許、曹、莒、邾、頓、胡、膝、薛、杞、小邾之君及周、齊之大夫于召陵(今河南鄢陵東),共謀伐楚。因沈國拒絕參加召陵會盟,晉國的代表令蔡伐沈。蔡師克沈,俘虜沈子嘉,繼而殺之,至此沈國走到了盡頭。
張振立有詩嘆曰:
開國季載何欣喜,五百春秋煙雨迷。
臨死子嘉一句話,不圖自立被人欺。
時隔兩千多年的今天,沈國故城南仍有拉龍溝、縻龍橛、斬龍臺、沈子嘉墓、沈君忽墓等古跡碑刻。傳說拉龍溝是當年蔡國軍隊攻入沈都、捆綁沈子嘉的一條古道,千年大路流成河,如今變成一條溝。縻龍橛是縛綁沈子嘉的樁柱遺址。斬龍臺是斬殺沈子嘉的斷頭臺遺址。該故城內還有張明府祠、王壺公與費長房上天處的“上天橋”及大徐漢代鑄錢遺址等漢代古跡。20世紀70年代大規模平整土地時,沈國故城遺址曾出土了鼎、簋、劍、戟、戈削、奩、陶拍、環底罐等春秋青銅器、陶器;在文化層表面,撿選有鬲、罐等春秋陶器片。每年夏季暴風雨過后,田間地頭仍能覓到銅箭頭、鬼臉錢等古物。
而今,這座兩千多年前的古城已成為一片廢墟,昔日的輝煌也隨時間的流失成為歷史,盡管如此,這片廢墟仍是沈氏家族起源的見證,仍是數千萬海內外沈氏宗親的根基所在。國內外前來尋根問祖的沈氏后裔絡繹不絕。
責任編輯:fl
(原標題:駐馬店網)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