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諾獎“井噴”對我國的啟示
摘要:原標題:日本諾獎“井噴”對我國的啟示 2016年諾貝爾獎即將頒獎。日本近年來出現的諾獎“井噴”現象引人深思。 自今年諾獎科學獎評審結果揭曉后
2016年諾貝爾獎即將頒獎。日本近年來出現的諾獎“井噴”現象引人深思。
自今年諾獎科學獎評審結果揭曉后,日本已有22人榮獲諾貝爾科學獎(含兩名日裔美籍物理學獎得主)。在邁入21世紀的最初17年里,日本平均每年都有1人獲得諾貝爾科學獎,獲獎人數僅次于美國,將過去的諾貝爾獎強國——英國、德國、法國遠遠甩在身后,令國際社會驚嘆不已。
人們不禁要問,日本出現的如此諾獎“井噴”現象,究竟對中國創新型國家建設有何啟示?
啟示一:有必要像日本大學那樣設榮譽教授稱號
進入新世紀之后,諾貝爾科學獎得主獲獎時的平均年齡已超過65歲,日本諾獎得主獲獎時的平均年齡甚至高達68歲。而且,隨著大科學的發展,諾貝爾科學獎得主獲獎時的平均年齡還會進一步增大。絕大多數科研人員年滿65歲之后都會進入退休狀態。然而,退休并不意味著不再參加學術交流活動。問題是退休后仍繼續以退休前的學術頭銜參加社會活動很容易引起誤解,甚至有可能會傷及原工作單位的聲譽。因此,日本大學特地設立榮譽教授稱號以解決這一問題。
“榮譽教授”稱號屬于終身性質,不附帶任何物質利益。只要在退休前沒有違反師德和科學研究倫理規范,而且取得了不俗的科學研究成果,不論是哪個大學的教授,經該大學教授會同意后,都可以獲頒榮譽(休)教授稱號。這無疑有助于激勵教學研究人員在職期間嚴于律己、努力進取,也會為德高望重的教學科研人員退休后發揮余熱提供便利。
啟示二:晉升正高職稱時平均年齡最好在45歲左右
日本新世紀17位諾貝爾科學獎得主晉升正高職稱時的平均年齡為43.35歲。業績不是十分突出的研究人員晉升正高職稱時的年齡通常都會高于這些諾貝爾獎得主。
而在我國,一些高校出于留住或爭搶人才的需要,競相破格提拔教授,以致在二三十歲就被提拔為教授的比比皆是。而且,隨著“百千萬人”計劃和“江河湖海”學者等項目的推進,一批年輕教授擠進了高收入階層。這不僅會導致一些年輕精英在晉升教授之后很快失去在科研領域繼續奮斗的動力,而且還會導致很多年輕學者急于求成、躁動不安,甚至為了快速晉級而不擇手段。此外,降低職稱晉級平均年齡之后,還會導致教授隊伍的龐大化與低質化,不僅使教授隊伍魚龍混雜,而且還使政府無法“富養”教授。“窮養”教授的結果是,大批有志于在科研領域有所作為的教授因無法維持住自己的尊嚴,而對科研灰心意冷。糟糕的是,這種態度還會給年輕學者和青年學生造成不良的示范。中國已經走過了學術人才嚴重斷檔、青黃不接的艱難歲月,在學術事業穩定發展、蒸蒸日上的今日,有必要像日本那樣將晉升正高職稱時的平均年齡控制在45歲左右。
啟示三:科研資源分配應向40歲左右的年輕學者傾斜
日本新世紀17位諾貝爾科學獎得主取得獲獎奠基性成果的平均年齡為40歲。在日本,這個歲數的科研人員大多還是副教授,由于同齡人大都還沒有晉升為教授,而且很多招聘單位規定了應聘教授者的年齡下限,故他們仍可以心無旁騖地開展科學研究。之所以沒有做教授,不是因為他們的水平不行,而是年齡還沒有到。重要的是,副教授在日本可以像教授一樣申報科研項目和招收博士生,加上40歲前后正處于創造力高峰期,因此他們完全可以做出絲毫不遜于教授的科研業績。
在我國,以40歲作為年齡上限的科研項目仍屬于稀缺資源。大量的科研經費仍然掌握在50歲以上的“大腕”們手中。而且,副教授招收博士生時,不僅會遇到博士生導師資格問題,而且還會受到博士生招生指標的限制。雖然處于創造力高峰期,但由于既缺錢,又缺人,所以很難做出具有高沖擊力的科研業績。欲改變這種狀況,有必要借鑒日本的做法,將科研資源的分配向40歲左右處于創造力高峰期的年輕學者傾斜。
?。ㄗ髡呦当本┐髮W科學與社會研究中心教授)
(責編:魏艷、趙竹青)
責任編輯:fl
(原標題:科技日報)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